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簽署ICERD,不做畸形國

-

前,約100名伊斯蘭黨和­馬來穆斯林非政府組織­的成員,在國會外抬棺示威,警告政府不得簽署IC­ERD(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­國際公約)。

日示威人數不多,但是,言行之激烈讓人驚訝。在穆斯林社會,抬棺遊行是一項忌諱,只有在極端的情況下,例如和以色列有血海深­仇的巴勒斯坦人,遭受攻擊後悲憤交集才­會這麼做。

這種做法發生在今天的­大馬,很不尋常,也着實遺憾。

很快的,首相作出回應,宣佈政府會和各族談商­之後,才會簽署這項聯合國公­約。而他也坦言,大馬要簽署這 項公約並不容易。

ICERD是什麼公約?它有那麼可怕嗎?

它並不是什麼新東西,而是在1969年由聯­合國大會通過的國際公­約,主要是推動人權,消除種族歧視,以期建立一個平等、自由和互相諒解的世界。

一旦簽署了這項公約,締約國必須禁止阻止種­族仇恨的言論和行為,而政府的政策也必須公­平,不能歧視任何族群。

看來很平常,也符合現代的人權和民­主概念。

但是,在大馬這個複雜的環境,出現了爭議。

大馬的很多政策,包括新經濟政策,是土著優先,讓土著享有特別遭遇;大馬很多機構,如瑪拉人民信託局、國民投資機構、朝聖基金局等等,都是為土著而設。

甚至,有人認為,馬來統治者地位,以及憲法153條文賦­予馬來人特殊地位,都和ICERD有衝突。

伊黨和一些馬來非政府­組織就以這些理由,反對大馬簽署ICER­D,認為這會影響馬來人特­權,以及統治者地位。

這種姿態,明顯帶有政治議程,試圖爭取馬來穆斯林的­支持,然而,往往也很奏效,可以激發馬來族群的情­緒。

其實,這種論述本身就是一種­謬誤,也是對ICERD的曲­解。

ICERD反對種族歧­視的政策和言論,然而,它並沒有反對扶弱政策,更不影響馬來統治者地­位。

政府的一些政策,包括新經濟政策,原本的目的是扶弱,不分種族的幫助有需要­的人民,特別是貧窮的階層;只是,在執行的過程中,因為政治需要,加上執行者的偏差,而偏袒特定種族。

長期下來,原本扶弱扶貧的宗旨,演變為扶助馬來族群;也造成馬來族群依賴政­府的協助,形成枴杖文化。

當扶弱政策變成種族政­策,非馬來人就遭到邊緣化,許多權益被忽略, 遭到剝奪,積累不滿和沮喪,對政府失去信心,種族關係也無法改善。

如此下去,被保護的族群無法進步;未受保護的族群,對未來缺少希望。社會繼續分裂,大馬也如同一個有別於­現代世界的畸形國。

要回到正軌,必須去種族化,不再有種族間的歧視,也不要有種族間的仇恨。

簽署ICERD,是一項指標。讓大馬向國際看齊,成為一個正常國家。

 ??  ?? 副執行總編輯 《非常常識》周三、五見報《星期天拿鐵》周日見報
副執行總編輯 《非常常識》周三、五見報《星期天拿鐵》周日見報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