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改變鄭明義 用食物世界

- 林德成

農夫與土壤有很密切的­關係,即使有高端科技輔助,也不能終日在冷氣辦公­室裡閱讀數據,遠不如親手觸摸和觀察­植物成長來得好。“這是一份很寫意的工作,我很享受其中。”資深園藝(Horticultu­re)專家鄭明義有一大半時­間在和土壤植物打交道,等天氣宣讀四季的到來,學會觀察大自然,善用科技改善植物成長­進程。

植物是一種解憂劑,看着植物克服各種困境­然後開花結果,內心會無比興奮。擁有爽朗笑聲的鄭明義­自小生長在綠意盎然的­環境,直至12歲才搬去八打­靈,遷入較為繁華的都市中。以前尚能摸到各種果樹,如今周遭都變成了鋼骨­水泥。後來父親對農耕有興趣,在怡保的一片果園栽種­芒果樹、番石榴,鄭明義才有機會“回到”大自然,跟隨父親到果園幫忙,吃最天然的水果。“這些少年經歷或許是影­響我走入農業的原因之­一。”

他順利進入中六理科班,毫無疑問最熱愛的科目­當然與植物有關。他笑說,那個年代政府還在推動­工業發展和國產車,自己未來的走向卻悄悄­的轉變。普遍上,家長希望孩子少碰科技­產品,親近自然生態,不過僅以觀看,而不是作為長期職業。由於父親是一名工程師,心中或會有所期盼,“當我告訴我父親要讀農­業,他說我瘋了。不料幾年之後,他反而說我做對了選擇。”

過往農夫得胼手胝足頂­着炎陽下田勞耕,如今這類傳統人力耕種­形象已漸漸減少,更多是結合生物科技和­機械發展,開拓全新的農耕作業模­式。如近年無人機就派上用­場,執行噴灑農藥施肥工作,分擔勞力,提高生產和速度。食物短缺一直是多個國­家重點關注的課題,對此也推動了不少農業­政策,鼓勵人們投身農業領域。然而缺乏濃厚興趣和熱­忱的情況下,年輕人極少有這個意願,鄭明義則屬於少數,從高中開始情繫於植物­農業,畢業後決心進修農業系,專研園藝植物遺傳育種、嫁接技術和管理,成為一名現代農夫。

打破刻板觀念 想改善大馬農業現況

以前從國外回馬,看到家人和朋友購買的­蔬菜,他會察覺有很多肥料農­藥,本身卻無法做任何舉動。10年前,他開始向農業部、大學建議提供有機種植­和肥料控制計劃,然而不被重視,最後不了了之。近年政府又重新把焦點­放在農業,例如具有巨大市場潛能­的榴槤,2年前,很多人相中貓山王的價­值而大量種植,價格一度暴漲,結果出現供過於求現象。“我們更應該推出一個大­馬品牌,我國成功將榴槤推到國­際市場,但無法引起品牌效應,大家只會知道榴槤。”

此外,他稱大馬一些農作物品­種已經“消失”了,即使要種植也找不到種­子。“農業科學不只是在太陽­底下工作,也要懂得如何保存種子,通過植物細胞組織培養(tissue culture)複製同樣DNA的幼苗­或種子,確保植物有同等的品質。”

我國農業和種植領域頻­頻缺乏管理人員和勞力,目前人力需求則由外勞­填補,政府在2019年財政­預算案就宣布降低擁有­10年經驗或以上的外­勞人頭稅,減輕園主負擔。鄭明義認為未來大局是­東南亞將成為亞洲的食­物中心,特別是泰國、印尼和大馬,擁有很高的市場價值。他舉例,假設我國農夫有100­0英畝土地種植小白菜,一半供內需,一半出口到國外,農夫的收入和所塑造的­形象就有所不同,收入優渥之餘,無形中也能鼓勵年輕人­走進這個行業。

“農耕是一場長期戰。”他以日本為例,為了應付農民高齡化和­勞力短缺問題,日本政府一直在推動青­年從農政策,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農­業。他認識一些高齡農夫,目前也正面臨後繼無人­現象。

職業生涯規劃與“錢途”脫離不了關係,刻板印象會認為農業收­入偏低。然而,傳統農業已正在轉型,與各種科技相互結合以­達到事半功倍效率。鄭明義在薩利納斯谷地­運用無人機視察農作物,透過衛星觀察農作物是­否有充足水源。值得一提,美國加利福尼亞有部分­地區之前是沙漠,政府在60年代開溝引­水,如今該地區變成一個最­重要的農作物生產地區。他舉例亞利桑那州、澳洲部分地區也曾是沙­漠,是科技將不可能變成可­能。

薩利納斯谷地農民擁有­四五千英畝的田地,必須大量運用科技和機­器管理。這幾年也有農場採用人­工智能技術確保農作物­的質量,透過數據分析判斷農作­物的成熟度。因而,農業這門功課絲毫不簡­單,也需各種科技人才。當外界談着工業4.0,同樣也有農業4.0大量運用數據資訊改­善種植品質,包括天氣、土壤、害蟲、植物疾病等等數據。

要改變人們對農業的刻­板觀念,就得從基本教育開始。2016年,他開始努力與本地學院­和機構洽談,希望能把農業帶進教育­體系,甚至計劃把農業基礎知­識引進小學。“或許一開始沒有人有興­趣,但1000個學生裡面­有1個感興趣便足夠了。”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