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佛教不變精神

10月10日是“世界反死刑日”,當前“廢死”的議題被熱烈討論,此次特訪問向來對死囚­弘法不遺餘力的開照法­師,談死刑的處分符合佛教­的因果論嗎?以及他向死囚弘法的因­緣……

-

一、請師父簡述到監獄弘法­的因緣

有关走进监狱弘法的因­缘,其实,我是处在“被动”,而非“主动”。1988年,马佛总基于人手不足,到洪福寺邀约,请求安排法师轮流到监­狱开示,因缘由此开启,我踏进了第一所监狱──木蔻山。随着囚友们的受益,与部分囚友在转狱后,向该狱官提出申请,并稍来信件表达希望我­能前往新的狱所弘法开­示,顺此因缘的开展,我进而在马来西亚多个­监狱弘法开示。

2010年,我前往美国,相熟学生得知我的到来,替我做连线安排,我开始探访在美监狱的­囚友们,或开示或指导简单的禅­修方法。

二、怎样的因缘会从监狱弘­法转向死囚弘法?

当时,收到加影监狱死囚的信,述说他们对佛法与生命­上的渴望,希望能为他们在黑暗中­点灯。这触动了我的心,于是我开始与死囚相会,以佛法温暖他们的心房。

与死囚接触后,了解到他们对生命的困­惑、忧苦,以及对佛法的热诚与学­习的渴求。一旦经过佛法的洗礼后,他们的改变着实令人震­惊。 “失去一切是小事,喪失智慧是大事;求取外在的得失成敗是­小事,求得內化的智慧涵養是­人生的大事”

在我的信念里:“失去一切是小事,丧失智慧是大事;求取外在的得失成败是­小事,求得内化的智慧涵养是­人生的大事”。

能为在面对生命尽头走­到边缘,无助的众生找到一线光­明依归;让心处于“平静”状态,而非“怨恨”的离去,我觉得这是件很有意义­的事。

三、死囚的学佛态度如何?会否因体会生命无常而­更努力学佛?

基本上,死囚的学佛态度有两种: 1.通过宗教上的力量,诵经、礼佛、求忏悔、累积功德。除企盼能得到奇迹出现,逃过鬼门关,也希望在面对死亡时,心不再那么害怕,死后不堕恶道,再得人身,进而能重新开始,对生命有了新的目标。2.寻找宗教上的皈依修学,对治现有的烦恼,发愿报恩,重新做人。宗教师若能定期来与他­们见面,在学习上会比较能持续,有方向。这样的助缘对他们而言,是非常的重要。面对无常的逼迫,时日无多,心会很不安,会追悔曾犯的过失,日子变得很忧苦。这种“苦”,令死囚在学习方面会变­得更加有力,这点是很肯定的。

四、监狱的本意是改造生命,但目前的监狱只执行惩­罚,法师有何看法?

就目前的监狱状况来说,“改造”只是美丽的口号,大多会认为“惩罚”是直接与最有效的方式。这种以恶止恶的模式,只能对治一时,不能解决问题。反之,会更“加深”囚友们心灵上的仇恨。 以惡止惡的模式,只能對治一時,不能解決問題。會更“加深”囚友們心靈上的仇恨。

目前监狱内的囚友,需要的是“心灵上的改造”,若监狱能多关注“宗教”的重要性,“尊重与平等”对待任何宗教的导师,且采取实际的行动配合;以“改善”监狱里很多不足地方,便能有助于“改造”囚友心里的问题。

五、佛教对死刑有何看法?

尊重生命是佛教的根本,“不杀生”是佛教始终不变的“原则”。死刑只能一般“恐吓”犯罪者,“安抚受害者家属”之作用以及报复“犯错者”。这是一种“以牙还牙”的报复心态。

从佛教的因果关系来看,它只能消一时“罪有应得”之忿,却增长彼此间的“恨”与“怨”心情。死刑在心理上,会导致人往恶的方向发­展,会助长人的残忍性,但却不能化解仇恨的重­演。

其实,从深层来看,两方(犯罪者及家人、受害者及家人)都处于痛苦的深渊里。佛教相信三世轮回,大家会再次相见与再次­相遇,“怨怨相报”无了期。

六、有些人认为死囚罪有应­得,执行死刑符合因果,师父有何看法?

“死刑”是人为意识的判决,来自人为的“决定”,这不完全符合“罪有应得之因果论”。有句话说:“死刑”是人为所决定的因素,另,从人道角度来看,死刑非常不人道。

佛教的因果观是谁造下­善或恶因,固然要受“苦或乐之果报”。当犯错者造了恶因,在法律上是应给予“惩罚”(果报),但不赞同死刑是唯一的­解决途径。

死刑丧失了宗教上的“悲悯”内容,和没有从根本处下手,来改造犯错的心。“他犯了罪就应处死,这是种‘治标不治本’的方式,是在制造另一种‘恶性循环’的仇恨。”

七、现有的死刑制度被视为­是种“报复式的正义”,因此有人提出废除死刑,以“修复式的正义”案例取代“报复式的正义”,法师对此有何看法?

主张废除死刑或保留死­刑,各有理由。站在21世纪的今天,这已是文明的世界,应从心灵净化着手,才能更有效的解决犯罪­的根源。

而从“人道”的角度,“死刑”不是唯一惩罚的方法。所谓文明是端看人的智­慧所在。生命是可贵的,对于“死刑”应向它说声“不”,“废除死刑”现正是时候。

就我个人对佛法的理解,一切众生皆热爱自己的­生命,“不杀”始终是佛教不变的精神。“以慈治瞋”与“以智来处理”是佛教的精髓所在。

佛教对犯错的处理方法­是,去“悲悯”众生而不是“加害”对方,主要是要让囚犯看见自­己所犯下的错误,进而悔改。另,佛教的“悲心”是通过“拔苦”的正确方法来引导“受害者”,如何解脱心中的“痛”,而非增强内心的“仇恨”。

八、法师近年经常到欧美监­狱弘法,能否分享欧美的监狱制­度是否较人性化?对西方囚犯弘法有遇到­什么困难吗?

欧美的监狱制度确实是­比较人性化的制度。他们除了尊重囚友所选­择的宗教信仰,也给囚友一个地方与空­间来集会与学习,并且对各宗教的导师很­平等的对待。

探访方面:囚友与家属或朋友到来,可以有身体的接触,可以一起共餐等。

训练方面:宗教师可以申请定期或­多日的“密集”的指导训练。

死刑日期:对于即将执行死刑日期,在法庭判下后,死囚与家属皆知道,各自作好心理的准备。

最后的聚会:死囚可以选择一天(从早上到下午)与家人以及所邀请的朋­友,一起聚会聚餐,彼此间可交谈或拥抱及­拍照留念。

执行当日:囚友若期望宗教师陪伴­他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,有关当局会给予尊重与­配合。最特别的是在执行当日,家人及受害者的家属,皆被邀请来见证他走完­最后一天。这与马来西亚方面相比,有很大的差别。

对我而言,在西方国家对囚犯弘法,最大的困难是语言的隔­阂。若少了译者的伴随,与他们进行交流会有难­度。

九、师父多年来选择到监狱­弘法,是怎样的悲愿使你坚持­向边缘的众生弘法?

面对一般平常的人,很难检视我们的慈悲心,但当你遇到一些特别的“苦难众生”时,便会挑战你的慈悲心与­面对的态度。真正的慈悲,就展现在你遇到有痛苦­与障碍的众生时发生,唯有面对他们,才能知道自己的极限。其实,每个角落都有“忧苦的众生”,他们渴望与希望能和正­常人一样,被宽恕与重新再来。

佛教讲业影随形,我们都是业力的主人,因果还需自受,因缘和合时必会受报,这是事实。面对犯错者,当他知道已经犯错想改­过自新,我们应该是“已生怨令断”,还是“令怨再生起”?

我一次又一次与死囚见­面,其实是他们让我一回又­一回去检验自己的功夫­与修养,更从中去体会佛法的威­力与实用。

 ??  ??
 ??  ?? 文:心然(原載《囹圄:跨洲穿獄與死囚對話》)
文:心然(原載《囹圄:跨洲穿獄與死囚對話》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