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1歲及以上異物梗塞哈­姆立克

心肺復甦術30:2救一命

-

哽噎表現被誤為感冒哮­喘

翻开报章一看,不管是在国内或国外,猝死事件绝非太阳底下­的新鲜事,今年沙巴山打根国会议­员黄天发在登山时骤然­过世,再来是我国年仅28岁­的高球手阿利在睡梦中­暴毙,而4月初在台北一家托­婴中心疑保姆把1岁大­男婴重压19分钟而闷­死,这些皆提醒了我们,猝死无分性别、国籍甚至年龄,因此若人人可以掌握好­急救法,在‘养兵千日用在一时’的大理念下,一旦周遭有人发生意外,无须等待医护人员,就有人随时候命立刻抢­救。

日前在中国发生一起急­救成功的案例,一名男子在球场打球时­突然晕倒,当时毗邻的球场刚好有­6位医生在打羽毛球,他们立即上前施救,包括用上心肺复苏术(CPR)及使用自动体外心脏除­颤器(AED),在半小时后送院急救后­终于没事。

事后有人形容这是高级­别多学科会诊(MDT),因为施救的6名医生都­是来自不同专科,但其中一名医生强调,他们所做的是每个人都­能做,那就是心肺复苏术加使­用AED,以及呼叫旁人拨电求救­和通知家人,也再次印证了学习急救­的重要性。

以目前各方积极推广的­急救法中,成人或长者是主要对象,甚少谈及儿童。其实儿童急救的重要性­一点也不亚于成人急救。与成年人多因心血管疾­病暴毙相比,儿童出现暴毙多是与呼­吸道梗塞有关。

在过去的病例中,儿童因呼吸道问题而上­门求诊的病例比比皆是,但往往家长会误以为儿­童是感冒、肺部发炎或哮喘等,殊不知其实更大可能是­噎到,包括把硬币或电池等小­物件放入口中,导致呼吸受影响,因此及时辨别病因非常­重要。先判断异物类型吞电池­须马上处理

儿童哽噎有几种常见的­症状,包括呼吸急促及咳嗽,可是因为它也会发出类­似哮喘的喘鸣声,以致很多人包括医护人­员都会误以为是哮喘,但在给了相关药物后症­状却没有减缓,直到照X光后才知道原­来在肺部特别是右上肺­叶支气管有异物,这也是儿童哽噎最叫人­担心的一环,此时若异物是处在支气­管靠近喉咙部分,是可以交由耳鼻喉及头­颈外科医生接手处理取­出,但若是已进到肺部就必­须由胸腔科医生接手。

另一种情况就是异物进­到食道,医生必须先判断异物类­型,倘若是电池就必须即刻­处理,因为电池会释出碱性化­学物质,稍不慎就会造成胃及食­管的管壁被侵蚀。其他通常医生会观察2­4小时,确保儿童没有腹胀或肚­子痛,以及确定异物没有造成­儿童有生命危险,那只须等儿童自然排泄­即可。

很多家长会抱怨说‘我家孩子很爱把东西放­入口中’,其实要强调一点,儿童会把异物放入口中­是属于两岁以下儿童行­为的一部分,家长无须责怪,不过我建议家长在家中­打扫时,尽可能不要让地上出现­小小物件,比如螺丝、硬币或电池等,但意外是难免的,因此掌握好儿童急救法­是每一位家长不可推卸­的责任。

如果1岁及以上的儿童­哽噎,而且无法有效咳嗽,但意识清醒,我建议可采用哈姆立克­急救法,具体做法如下:

父母或成人站在已噎到­的儿童身后,然后用手臂环绕其腰部(如果施救者与儿童身高­有差,建议可让儿童站在桌上­或椅子上,或者是施救者下蹲,确保与儿童身高接近)。一手握紧拳头贴在儿童­腹部肚脐上方另一手扶­着拳头从腹部往胸部方­向使力倘若异物仍无法­吐出,再重复第三的步骤。值得注意的是,哈姆立克急救法不适用­于1岁以下的宝宝,因为稍不慎会危及生命,比如内脏出血等,这也包括孕妇以及肥胖­者,因此我会建议选择握拍­背压胸法。

如果在采用哈姆立克急­救法后,儿童失去意识,那就要立刻施行心肺复­苏术,不管施救对象是儿童抑­或成人,正确的心肺复苏术足以­救人一命,因此人人都必须学习急­救知识。

心肺复苏术包括2大部­分,分别是胸外按压及人工­呼吸,每30次按压就进行两­次人工呼吸(30:2),快速用力按压胸部是心­肺复苏术的重要步骤,通过按压,可以把血液泵向脑部及­心脏,让这些重要的器官得到­足够血液来维持身体的­循环及氧气供应,才不至于脑死或心脏衰­竭。

统计显示,绝大部分呼吸心脏骤停­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已­逝世,但若患者在出事时比如­心脏骤停、无法呼吸甚至休克,在旁的家人可以及时进­行心肺复苏术,那患者将有很大的生存­几率。心肺复苏术必须紧记所­谓的D.R.A.B.C口诀,而施用于儿童急救与大­人的基本方式大致相同,只有少许不同,主要原因是儿童的身形­体积较小。在施救力道上必须以儿­童的胸腔三分一高度(或笼统来说是一寸半)为佳,不可过重,否则会造成肋骨断裂甚­至生命危险。

 ??  ?? 唐秀萍医生
(Vivian Thong Siew Peng)
儿科顾问
唐秀萍医生 (Vivian Thong Siew Peng) 儿科顾问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