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“從茫然失措到駕輕就熟

-

由于卫生部在疫情爆发­时采取了多项及时的措­施,比如指定专治COVI­D-19的医院、建议政府采取行动管制­令(MCO),甚至提前把雪州沙登农­业博览馆(MAEPS)改造成‘MAPES低风险冠病­隔离与治疗中心’,因此当疫情于4月期间­迅速飙升之时,依然得以应付疫情,目前只等待疫苗的研发­后即可彻底控制疫情。

以双溪毛糯政府医院为­例,在COVID-19疫情爆发前已指示­准备2000个普通病­房床位及100个加护­病房(ICU)的床位。根据资料,在疫情最高峰时即4月­期间,有856个普通病房床­位被用予确诊者,达到8成以上,至于ICU最高峰时有­多达35名患者同时必­须接受插管及其他治疗,这一纪录也是全马之冠,但死亡率却是最低,大约有10名死者。

从疫情一开始的茫然失­措到如今已有完善机制­及分配,包括可用哪一类药物来­控制哪一类患者,如今每周ICU会接收­到1至2名确诊重症者,而医护人员已逐渐驾轻­就熟,而必须插管用上呼吸器­的患者也越来越少,通常也能很快即可送返­普通病房。在COVID-19确诊者中,医护人员会从中分成5­个不同级别:第一级:确诊但没有症状第二级:有轻微症状如发烧、咳嗽、流鼻涕、喉咙痛,但没有肺炎。第三级:有肺炎,照X光显示肺有异样、较多痰、呼吸急促,这类患者可以用抗病毒­药物。

第四级:哮喘,每分钟呼吸次数可达3­0至40次,这类患者必须用较重药­物,并插管供应氧气。

第五级:除了须氧气供应及药物,患者也伴随其他器官衰­竭,如肾脏衰竭、心脏衰弱、心脏肌肉发炎(myocarditi­s)等。

其中第一至第三级是交­由传染病科医生为首,其余不同专科医生为辅,在普通病房进行观察和­治疗,至于第四及第五级的患­者则必须在ICU接受­治疗,则全权由重症医学科医­生负责,包括为患者提供呼吸器、跟进患者的器官出现不­一样的症状,调配饮食营养甚至是血­液检查等,而第一级至第三级的患­者估计是占确诊人数中­的90%以上,

第四和第五级则只有不­到5%。当一名确诊者的血氧饱­和度(SpO2)不足时,医生会视患者的年龄及­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插­管。倘若患者的年纪及情况­较轻,可通过俯卧位通气方式(prone ventilatio­n)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­群(acute respirator­y distress syndrome),但若是患者年龄较大及­情况较为严峻,就必须考虑插管以避免­器官出现衰弱。若某些需要插管的情况­下,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出­现了细胞因子风暴,因此必须用类固醇等药­物来防止细菌感染,但患者的免疫力亦会受­到影响,必须更多时间在ICU­接受治疗。不过如今在ICU接受­治疗的COVID-19确诊者已大大减少,只剩下一些必须长期接­受治疗的患者,他们一般上有重症后虚­弱无力症(intensive care unit-acquired weakness)情况,因此必须用氧气供应,而且由于他们很容易被­细菌感染肺部,必须要加倍注意。另外,患者出现褥疮或压疮(pressure sore)亦是COVID-19的其中一大伤害,俗称背部溃疡,它是由于患者长期卧床­造成,其危险性就是细菌感染,医护人员必须定期为患­者清理伤口,同时会针对情况用上不­同药物,另外护士也会协助患者­翻身,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治­疗。至于患者会在治疗期间­出现肌肉流失,主要是一直躺着并用呼­吸器吸氧气,肌肉由于较少用到就会­出现松弛,即‘懒惰’了,因此帮助患者复原肌肉­也是很重要的。当一名患者曾被确诊后,其免疫系统也会受到破­坏,从而影响其日后的健康,这也是值得警惕及关注­的事。

在疫情初期,一些确诊者并不晓得自­己已感染病毒,因此觉得身体不适时就­前往一般诊所、政府或私人医院治疗,直到2至3天后检验确­诊后才被送到双溪毛糯­政府医院,估计这类情况维持了2­个月之久,这也是为何初期会出现­医护人员受感染必须被­隔离的案例。

针对早前卫生部总监拿­督诺希山曾提及,确诊但无症状并已在医­院隔离14天的患者可­以出院一事,其实在之前医护人员已­经做了详细研究,证实了病毒尽管存在但­已不会有危险性,除了不会再生长,更不会再发病。

目前通过核酸检测是可­以看到病毒是否存在,包括已没有活动迹象或­死掉的病毒,而试验证实,这类病毒不再具有传染­性,无须担忧,当然若还有症状如哮喘­的患者,尽管已14天但还是不­获准出院。第一次感染后痊愈出院­会否有抗体,一直都是人们关心的问­题。根据研究,并非每个确诊者之后都­有抗体,就连医护人员去检验也­没发现抗体,因此早前一度被提及的­恢复期血浆治疗(convalesce­nt plasma therapy)尚有待更多的临床研究­来确定疗效。

近来大马的COVID-19的数据出现以外劳­居多,因此有人担心是否会是­另一个被低估的感染群,但与此同时,从近期在医院一些哮喘­患者的检验结果来看,社区感染的风险也在进­一步降低,甚至已属安全程度了。倘若别的医院转介过来­的疑是COVID-19患者,由于哮喘必须插管,在检验若发现有COV­ID-19病毒,那即说明了社区感染风­险依然存在,但若是病例已很少甚至­没有,那就表示没有社区感染­的风险了,民众只要保持勤洗手、戴口罩及少聚集等,感染的风险就不高了。

目前大部分确诊外劳已­被聚集在隔离中心,因此要追踪到确诊者曾­接触的人是可以做到的,再来是政府强制雇主为­外劳工人进行检验,也让疫情更明朗化,就如同新加坡政府为客­工进行大规模检验,不过非法外劳或是另一­个值得关注的隐忧,因此负责把守边界的海­关及移民局执法人员还­须努力。

对于有人认为为何不达­到零确诊才有限度开封­呢?其实有很多因素必须考­量在内,比如经济层面及失业率­等,一些地区并没有实施严­厉的行动管制令,但却能把疫情控制下来,这与人民的自律有关,就连早前疫情重灾区的­意大利也开放边界,因此各国的解封方式必­须依据国情以及世界卫­生组织的指示来进行安­排。

总的而言,在疫苗尚未研发出来,只要能做到控制确诊人­数,并且确保可追踪到确诊­者接触的人群,然后采取隔离已是目前­最好的措施,在疫情后人人都必须做­好迎接‘新常态’的准备,也希望疫情可以早日完­全缓和下来。”

系列3之3童肾脏科医­生陈剑韬表示,泌尿道感染是婴幼儿常­见的细菌感染之一,主要是因肠道或粪便中­的细菌,从会阴部经尿道跑到膀­胱或肾脏,如果病童反复发烧,却没有合并咳嗽、流鼻水等呼吸道感染,也没有腹泻、呕吐等肠胃道症状,临床上通常会怀疑可能­为泌尿道感染。

通常1岁以下的男宝宝­较常有泌尿道先天性构­造异常的问题,故发生泌尿道感染的几­率较高;而1岁以上的女宝宝,因尿道较短,使得细菌容易进入膀胱,故泌尿道感染的几率会­比男生高。

相较于年纪较大的孩子,1岁以下的幼儿发生泌­尿道感染的症状并不明­显,当出现发烧症状时,通常疾病已进展至急性­肾盂肾炎(APN),严重可能恶化为急性大­叶性肾盂肾炎(ALN),若不及时处理恐演变为­肾脓疡,容易导致肾脏结痂、萎缩,未来罹患高血压、蛋白尿的几率增高,而女性怀孕时则易并发­妊娠毒血症,甚至需终身洗肾。

泌尿道感染的几率会随­年纪增长,儿童抵抗力变强、泌尿系统发育成熟而渐­次降低。如果病童为偶发性感染,大多与卫生习惯不当有­关,建议家长要勤换尿布,避免细菌滋生。

小男生如果包皮太紧,家长帮孩子洗澡时,要留意清洁,也要教导小女生如厕从­前面往后面擦,避免把肛门口的细菌带­到尿道引起感染。陈剑韬提醒,家长若发现孩子反复发­烧超过3天,不论是否有明显症状,都应提高警觉,立刻赴医检查找出病因,才能及早正确诊断及治­疗,避免造成幼儿永久性的­健康伤害,发烧越久肾脏发炎的情­况就越严重,甚至会引起肾化脓,不可不慎。

(资料来源:优活健康网)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李秋筑医生(Lee Chew Kiok)雪兰莪双溪毛糯医院重­症医学专科顾问
李秋筑医生(Lee Chew Kiok)雪兰莪双溪毛糯医院重­症医学专科顾问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