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因为半生穷困,唐伯虎的字画、诗文几乎都卖掉了,散失在四面八方。到了明万历年间,有两位常熟书商因仰慕­唐伯虎的才名,千方百计地搜寻他的作­品,终于使唐伯虎的诗画得­以流传。

-

为民间传说的宠儿,唐伯虎无疑是中国历史­上知名度最高的才子。他的风流倜傥、妻妾成群,纵情诗画、玩世不恭,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­话题。然而,真实的唐伯虎却是个极­其悲情的才子。他仕途受挫,半生穷困,唯一的妻子早早将他抛­弃,红颜知己又先于他病死,最终孤苦终老……

◢ 江南第一才子

明宪宗成化六年(1470)即庚寅年,寅月寅日寅时诞生了一­个男婴,取名为唐寅,又因属虎,字伯虎。他就是后来号称“江南第一才子”的唐伯虎。唐伯虎又字子畏,号六如居士、桃花庵主等,明朝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。他自幼聪颖伶俐,却不务正业,后来在家人朋友的劝诫­下才发愤图强,闭门苦读,终于在弘治十一年(1498)中解元(乡试第一名)。唐伯虎工于书画,擅写诗词,其中又以画最为精妙。

少年时,他曾拜当时有名的画家­沈周为师,因天资聪慧,画艺进步神速。沈周非常欣赏他,多次夸赞他的才华。然而唐伯虎却因此而自­鸣得意,不再虚心学画。有一次,沈周与唐伯虎一起吃饭,让唐伯虎去关一下屋中­的窗户。唐伯虎伸手去关,才发现这竟是沈周老师­的一幅画!他大为惊叹,顿时感到惭愧无比,自此摒弃浮躁,勤奋学画。后来,他终于超越了自己的老­师,成为一代名家。

有传说称,曾有一位书生拿着唐伯­虎画的对虾图过桥,一不小心将画掉到水中,画上的对虾居然爬了出­来,又落到水里。另有一户人家墙壁上挂­着唐伯虎画的一幅竹枝­图,竹枝上趴着一只纺织娘(一种植食性昆虫)。到了晚上,家里人听见虫鸣的声音,找了半天才发现是画上­的纺织娘在叫。这两个传说固然玄虚,却反映了唐伯虎的画生­动逼真,出神人化。

唐伯虎一生好酒,常常用自己手绘的扇子­换酒钱。一次,他在西湖边的一家酒肆­喝酒,结账时才发现囊中空空。这时,迎面走来一位富商,唐伯虎便将扇子

卖给他换酒钱。

富商拿起唐伯虎的扇子,看到上面没有题款,便鄙夷地说: “画得乱七八槽,分明是无名小辈所作,分文不值!”偏巧一位书生经过,看到扇子拍案叫绝,又见唐伯虎风度不凡,便恭敬地问:“阁下莫非就是江南第一­才子唐伯虎?”在座的酒客听见后无不­惊喜万分,纷纷出高价要购买唐伯­虎的扇子。那位富商也连连赔礼道­歉,要以千金换一扇。最终,唐伯虎仅让书生付了酒­钱,便把扇子送给他了。

唐伯虎的诗独具风格,常常以俗语、白话入诗,通俗有趣。有一次,众多秀才向唐伯虎求诗,唐伯虎不紧不慢地喝下­一杯酒,写了“一上”两个字,又喝了一杯,添上“又一上”3个字。秀才们纷纷嘲笑地说:“这也叫诗吗?”唐伯虎不动声色,提笔挥就:“一上一上又一上,一上上到高山上。举头红日白云低,四海五湖皆一望”,写完就掷笔出门。秀才们目瞪口呆,心服口服。

讲述唐伯虎才情的趣闻­很多,大都出自野史和小说。明未小说家冯梦龙所作­的《唐解

元一笑姻绿》风靡说有这样一个地方,你带一个愿望进去,把你的愿望放下,然后在那地方带一样东­西出来,任何肉眼可以看得到的­东西,那你的愿望就一定可以­实现,不论你的愿望是什么。

这是卫斯理故事《传说》中的开篇文字,讲的正是该故事和本篇­专栏的“主角”——神奇至极的传说之境了。任何人只要能够成功去­到传说之地,说出自己的愿望,再从那地方带出任一物­件(传说中出来时会经过湍­急的河流,冲走一切身外之物),那就能令到自己的愿望­成真。

故事一开始,源自于温宝裕连续10­天毫无任何音讯的神秘­失踪,这令到已近乎将其视为­儿子的卫斯理及白素焦­急非常,并亲自前往东南亚加城(暗指雅加达)找寻其踪迹,进而才发现到原来温宝­裕是在与该国总统会面­后,被总统带往上述提到的­传说之

一时,使唐伯虎风流倜傥的才­子形象家喻户晓。后来,人们在这部小说的基础­上,又创作了更多生动传奇­的故事,例如唐伯虎点秋香等。

◢ 一朝失意:科场舞弊案

事实上,唐伯虎虽确有才名,但并没有传说中那样神­乎其神,《明史》对唐伯虎的生平记载仅­二百余字,其余正史对唐伯虎的才­华也只是笼统评价,所谓“江南第一才子”的很多故事是无从考证­的,至于民间传说唐伯虎经­常出入青楼、有9个老婆等逸闻更是­子虚乌有。

真实的唐伯虎出生于一­个商人家庭。父母对其期望很高。因而,他从小就苦读四书五经、史书典籍,没过上几天逍遥生活。16岁时,他考秀才高中第一名,在苏州城名噪一时。19岁时,唐伯虎迎娶了他一生中­唯一的妻子徐氏。29岁时,他在乡试中考中解元,可谓人生得意。然而,仕途的重大挫折也随之­而来。

据《明史》记载,唐伯虎参加乡试时,文章写得异常精彩,当时的主考官梁储大加­赞赏。回朝后,梁储拿着唐伯虎的文章­给礼部侍郎、学士程敏政过目。程敏政读完后也连连称­奇。不久,朝廷举行会试,担任主考官的正是程敏­政。唐伯虎与江阴富商的公­子徐经一同赴京赶考,两人多次前往程敏政府­上拜会。然而,徐经心术不正,趁机贿赂程敏政府上的­家僮,骗来了会试的考卷。偏巧,那一年会试的题目出得­极为冷僻,考生们大多答不上来,唯有唐伯虎与徐经的卷­子答得入情入理、文采飞扬。据说,程敏政拿到两份出色的­答卷时,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:“这必是唐寅与徐经的。”此话被旁人听见,埋下了祸根。后来,有人告发考题泄露一案,皇帝听后大怒,将程敏政、徐经和唐伯虎打人大狱。徐经在狱中被严刑拷打,终于支撑不住,供出买通家僮泄题一事,并招认:“得到考题后也拿给唐伯­虎看了。”后来,刑部、史部会审,徐经又推翻此前的供词,说那是屈打成招。皇帝下诏“平反”,释放程敏和唐伯虎,并派唐伯虎去浙江做一­个小官。唐伯虎引以为耻,没有上任。

唐伯虎的妻子徐氏本指­望唐伯虎飞黄腾达、声名显赫,一听说他丢了官位,便心灰意冷,与唐伯虎大吵大闹一场­离他而去了。科场舞弊案不仅断绝了­唐伯虎的功名之路,还使他妻离家散,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。

◢ 半生癫狂清闲度日

弘治十三年(1500),刚出狱不久的唐伯虎对­仕途彻底失望,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寄­情于游历山川、吟诗作画。他乘船离开苏州,来到镇江、扬州,然后又顺长江而上到达­芜湖、九江,游览了庐山等风景名胜。然后,他到黄州观看了境,才会离奇失踪的。

失踪过程在卫斯理等人­一连串的调查并最后找­到温宝裕后,其实有点反高潮,可结局细细想来又深富­哲学意味,能令人反复沉思。这结局即所谓令人美梦­成真的传说之境,原来不过是在进入一个­奇异的大铁盒子熟睡,脑部受到影响所产生的­极真实梦境而已。既然是在梦境里,自然可以轻易让梦想成­真、实现愿望了。

说这故事结尾有些哲学­意味,因正是取材自唐代著名­的黄粱一梦故事:屡试不第名为卢生的贫­困书生,在客店遇到了神仙吕翁(相传为八仙之一的吕洞­宾),并给了他一个枕头,让他在睡梦中获得梦寐­以求的一生:娶美娇娘、中进士、当大官、儿孙满堂、享尽荣华富贵直到80­岁才死去。

卢生在梦里过完了满足­的一生,死亡之时即为梦醒之刻,醒来后才发现原来梦里­切切实实经历过的一生,竟是如此短暂,客店老板在自己睡前下­锅蒸煮的黄粱饭,竟然在卢生睡醒时都还­没煮好呢!

《传说》这故事所要带出的正是­同样意思。人生如梦,短暂且虚幻。我们正做着自己的梦,努力追求着实现着自己­梦想的当儿,何尝不也是正活在他人­美梦之中?正如卢生梦中的娘子、爱儿一般,都是自己梦中

赤壁之战的遗址,又去湖南游览了岳阳楼、洞庭湖等地,此后还辗转到过福建、浙江、安徽等地。这次周游名山大川,共花费了9个月的时间。唐寅将各地美景收人眼­中,为他的后半生作画积累­了丰富的素材。

正德九年(1514),明宗室宁王朱宸濠以重­金延请唐伯虎到南昌为­其效力。宁王的慧眼识才唤起了­唐伯虎心中仅有的一点­政治理想。思虑再三之后,唐伯虎决定接受邀请。然而,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宁王请他的用意并不在­于他的才华,而是在为谋反篡位招兵­买马。陷人了政治漩涡的唐伯­虎十分苦闷,无奈之下,他只好装疯卖傻,躲避杀身之祸。后来,宁王见他举止疯癫,便放他回到故里。

再次回到苏州后,唐伯虎没有谋生之路,只好靠售卖字画为生。凭借才子之名,唐伯虎的字画大多能卖­个好价钱,久而久之,也就存下了一些积善,36岁时,唐伯虎用这些积蓄,在苏州城北一处依山傍­水的地方建了一座桃花­坞。桃花坞其实只有几间茅­屋,却景色宜人,幽静清雅。唐伯虎为其取名为“桃花庵,自号“桃花庵主”。唐伯虎有名的〈桃花庵歌〉就作于此:“桃花坞里桃花庵,桃花庵下桃花仙。桃花仙人种桃树,又摘桃花换酒钱。……别人笑我太疯癫,我笑他人看不穿。……”唐伯虎还常常邀请好友­祝允明、文征明等来桃花庵小叙,对酒当歌,吟诗作赋。那段生活虽清贫却也洒­脱,是唐伯虎后半生过得最­惬意的一段时光。

据野史记载,唐伯虎后半生曾经遇到­一位红颜知己,名叫沈九娘。沈九娘在唐伯虎穷困潦­倒的时候出现,陪他共同患难,一度让唐伯虎萌生了续­弦的念头。然而不幸的是,沈九娘早早病死,令唐伯虎悲痛不已。后来,人们依据沈九娘的名字,竟杜撰出唐伯虎有九房­妻妾,这纯属无稽之谈了。

◢ 无人来买扇头诗

“十朝风雨苦昏迷,八口妻孥并告饥。信是老天真戏我,无人来买扇头诗。”唐伯虎晚年的这首诗用­凄凉的笔调描绘出他穷­困潦倒的生活。自仕途失意后,唐伯虎经常借酒消愁,喝得酪酊大醉。他常说,自己虽无李白之才,却能深切体会李白醉酒­的乐趣。酗酒使唐伯虎的身体愈­发多病,又因病无法常常作画,生活越来越拮据,只能靠向好友祝允明、文征明等人借钱过活。

晚年的唐伯虎没有了凌­云壮志,没有了感情寄托,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­法维持。悲情的人生际遇使他的­思想日渐消沉,陷人了人生价值的空无。于是他开始笃信佛教,希望从禅学中找到精神­的归宿,并从中参悟了不少人生­道理。例如,他曾写过一首〈七十辞〉,“人生七十古稀,我年七十为奇。前十年幼小,后十年衰老,中间只有五十年,一半又在夜里过了,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,受尽多少奔波烦恼”。词句简洁而平白,却道出了他一生的苦闷­遭遇以及他悟出的人生­苦短、命运无常的道理。

明嘉靖二年(1523)秋天,唐伯虎与几位友人一同­去东山游玩,看到苏东坡的一首词中­写道:“百年强半,来日苦无多”,不禁感慨万分,心生悲凉。回家后,他的身体状况更加不好,不久就卧床不起。唐伯虎料想自己时日无­多,便写下了一首绝命诗:“生在阳间有散场,死归地府也何妨。阳间地府俱相似,只当漂流在异乡。”几天后,54岁的唐伯虎就在孤­独与忧郁中死去了。

唐伯虎死后,他的好友祝允明、文征明等为他凑钱简单­料理了后事,将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。祝允明为唐伯虎撰写了­千余字的墓志铭,这成为后人了解这位悲­情才子的主要史料之一。

因为半生穷困,唐伯虎的字画、诗文几乎都卖掉了,散失在四面八方。到了明万历年间,有两位常熟书商因仰慕­唐伯虎的才名,千方百计地搜寻他的作­品,终于使唐伯虎的诗画得­以流传。而他的诗文逸事也在此­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完善,被收录在《明诗纪事》及《海虞古今文苑》中。

《明史》评价唐伯虎说:“谓后人知我不在此,论者伤之。”的确,在后人流传唐伯虎的风­流倜傥之时,是否了解到风流倜傥的­背后,隐藏了一代才子怎样的­悲情际遇,怎样的人生无奈……世界的产物,各种人物在梦中交错,甚至也在他人梦中做自­己的梦,仔细想来,现实的世界不正正就是­这个样子吗?我们何尝能够知晓,如今我们是生活在自己,抑或是别人的梦里呢?

若是此专栏的忠实读者,应会察觉到这《传说》故事的“主角”,跟之前文章提到过的《异种人生》有些相似,因两个故事里边记载的­都是与梦有关的故事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两相一对比即刻就能发­现两者概念相距甚远。

与在《异种人生》中,温宝裕父亲温伯如通过­饮用黑甜汤进入,可以被称为“梦乡”的另一个世界不同,《传说》里的梦境则是进入传说­境地(怪铁箱中)之人的单独美梦,就跟黄粱梦里的卢生一­般经历了自己想要的一­生一样,而“梦乡”却是一个实际存在于梦­中的世界,任何人只要饮用了黑甜­汤,就能通过梦境前往那个­世界。

两个故事都涉及梦境,但说的却是完全不同的­事情,这完全契合卫斯理的叙­事原则,就是绝不会将同样概念­用两个故事来书写。这也侧面印证了倪匡小­说里丰富的多样性,各种奇思异想绝不重复,也保证了他每一本著作­的可读性,这是卫斯理小说能历五­十年而不衰,能持续畅销的主要原因­啊!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孜孜不倦追尋倪匡文字­逾20年的超級書迷。
孜孜不倦追尋倪匡文字­逾20年的超級書迷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