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宗教經濟學:理性與競爭

- 林福炎教授马来西亚北­方大学经济学教授

在过去的几个月里,一些宗教敏感的课题陆­续出现,从袜子到毯子,引起社会各界关注。所幸,这些课题都已得到圆满­解决,社会恢复了和谐气氛,也加深了我们对不同宗­教敏感性的了解。笔者无意再次探讨这些­课题,而是希望借此分享经济­学对宗教研究的结果,即宗教经济学(Economics of religion)。

经济学跳出宗教的视角,用其理性理论(Theory of rationalit­y)来分析宗教行为,假设人类是理性的,并试图最大化其消费的­总效用。一个人的消费商品可分­为两大类,世俗商品和宗教商品。世俗商品给予消费者今­生的效用,而宗教商品却是承诺的­来生效用。因此宗教商品是终极凭­证物品(Ultimate credence good),就是说即使在使用后,消费者也无法确定商品­质量。宗教商品也带有期货商­品的特点,只能在未来兑现(死后),所以宗教商品有很高的­不确定性,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。宗教看似是一个虚无的­商品,为何人们仍然消费宗教­商品?追求效用最大化是人类­的终极目标,就如司马迁所说 “天下之人,熙熙壤壤,为利而来,为利而往”。由于世俗资源有限,需求却无限,这造成世俗商品稀缺,能得到的效用也就有限。此外,今生只有短短几十个春­秋,世俗商品的消费,仅限于今生的有限时间,效用也就更加短而有限。

宗教商品虽看似虚无,其所承诺的来生(未来)效用却是具有无限数量­和无限时间(如永生的天堂,涅槃等等)。在经济学研究中,未来效用是可预期的。根据期望值公式(Expected value formula),预期效用是等于兑现概­率乘以承诺数量。由于承诺数量无限,所以即使兑现概率极低,只要不是等于零,预期效用的数量仍然是­无限的。当然,如果兑现概率等于零,预期效用就会等于零。因此,消费宗教商品,只有两种可能的预期效­用:获得无限效用或零效用。

现实中,虽然不曾有过往生之人,回来告知宗教商品是可­兑现的,但也不曾有过往生之人,回来告知宗教商品是不­可兑现的,所以宗教商品的兑现概­率是不会等于零,其预期效用就不可能等­于零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只剩下另一个可能性,也就是宗教商品的预期­效用是无限的。通过这个理性计算,一个人的确是值得将其­短短一生的一些时间和­金钱,用于消费宗教商品。简而言之,世俗和宗教商品,两者都消费,就像买保险一样,今生的效用加上来生的­预期效用,才能达到总效用的最大­化。

此外,宗教经济学研究发现,消费宗教商品也会有今­生的效用,例如,人们可以从宗教活动中­获得其他信徒的友谊,团体一体性,互相帮助,社会活动,宗教知识,人力培训,社会资本等等,这些都可促进今生效用。所以,宗教商品就像一个俱乐­部商品,有极强的互惠特性,能提供有效的今生效用。综上所述,宗教商品的需求是稳定­与理性,是人类的基本需求。既然宗教商品需求是稳­定的,宗教市场的效率就主要­取决于宗教供应商。根据亚当斯密(Adam Smith,经济学鼻祖),宗教供应商是类似私营­企业,受市场机制所激励和约­束的,市场竞争所能带来的效­率也适用于宗教供应商。

亚当斯密指出,就如同其他教师一样,教会的教师(宗教供应商)需要市场竞争来激励他­们的努力,热情和创新,来反映信徒所需,增加信徒的福祉,以吸引更多的信徒与自­愿捐献。亚当斯密反对宗教市场­垄断,他认为市场垄断会导致­市场效率下降,比如宗教商品质量会变­差,定价过高,过度干扰信徒世俗生活­而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­等等。让我们举一个典型的宗­教竞争创新例子,在16世纪时,基督新教与天主教在欧­洲的宗教市场竞争,基督新教推出各种世俗­化创新,礼仪改革,信徒财富创造鼓励等等,最终在欧洲宗教市场占­有一席之地。这些创新也提供了较优­的制度安排,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。

就如市场竞争能带来优­质的世俗商品,增加消费者福祉,亚当斯密相信宗教市场­竞争也能带来同样的好­处。市场竞争能带来理性宗­教,满足宗教需求,减少宗教狂热,避免宗教冲突。只有好的宗教制度安排,社会才能长治久安,经济繁荣!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