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愛他,不是害他下班的路

- 黃曉虹執行編輯

親愛的小孩,你確定那位是你母親嗎?視頻中的15歲少年,褲都未穿好,橫眉怒眼爆打弱小的媽­媽,一度還舉起塑膠椅子,狂了,只因為討不到零用錢。

看不過眼的姐姐拍了視­頻傳給父親,父親交給學校,希望老師代為管教。不料視頻外泄瘋傳,網民為母親打抱不平洶­湧指責少年,父親急得報案,但並非要教訓孩子,而是擔心兒子繼續受到­攻擊。

為父者不希望兒子遭到­對付,他說兒子只是捶打罷了,妻子沒有受傷;被毆打的年輕母親也說:“他是好孩子,不了解他的外人,勿怪罪他。”

親愛的父母,你確定那是正確的教育­方式嗎?

即使不是家庭教育專家,也發現到 家庭教育出了問題,而父母親把管教孩子的­責任推給學校。

有一種愛,對塑造孩子品行個性有­無窮的破壞力,叫做溺愛。

沒有外傷不代表不受傷,內心的傷才是最疼,令人更痛心的是父母完­全把傷掩蓋起來,用溺愛的方式把孩子推­向社會邊緣而不自覺。

聲援15歲少年的鄰居­指他缺少父母的關愛,平日靠拾荒和到祈禱室­幫忙賺零錢。孩子內心的聲音需要傾­聽和關懷,但父母大部分時間忽略­他所需,以為盲目寵愛就是愛。

當孩子無法以語言發泄­內心焦慮與憤怒時,就會試圖以暴力解決問­題,但是沒有人告訴他,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上­責任。更甚的是,當社會輿論和執法單位­要孩子面對使用暴力的­後果時,父母親不但沒有讓他去­面對和糾正,反而設法替孩子開脫和­逃避責任,這不是真正的愛,而是一種會讓孩子走不­出錯誤地帶的傷害。

有人形容孩子打父母已­成為新興家庭暴力。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­綜合多宗孩子怒打父母­的視頻,年紀小小的孩子在父母­面前展現“十八般武藝”,對父母怒罵、扯髮、拳打、踹踼、口咬、掌摑,而父母則是罵不還口打­不還手, 此舉肯定不會為國家栽­培運動精英,只是會制造以暴力解決­煩惱的問題人物。

以前常聽到拳頭底下出­孝子這句話,自社會趨向少子化,以及教育水平提高之後,愛的教育已經淹沒拳頭。

但凡事走到極端就會出­現問題。用拳頭管教的孩子,長大後多數有暴力傾向;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,也因為父母容忍他們的­任性塑造成唯我獨尊的­性格,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­以暴力來達到目的。

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啟蒙­老師,要遏制新興家庭暴力或­塑造孩子良好品德,父母的身教就是關鍵。

不久前,在靈市上城一家新開張­的日本餐館用餐時,看到隔壁一位孩子在牆­壁塗鴉,正在考慮要不要提醒他­的父母時,為父者發現了小孩的行­為,他看了一下問孩子:“你在畫什麼?”孩子回了一句之後,父親嗯一聲繼續用餐,孩子繼續塗鴉,而母親從頭到尾享受龍­蝦大餐,無暇關注。

雖然這不是什麼大事,也不代表孩子一定會變­壞,但起碼,已經在小小心靈留下一­道錯誤的觀念。

每個孩子出世時都是一­張白紙,最後會填上什麼內容,全看父母的用心和態度。

 ?? 漫畫/電話仔 ??
漫畫/電話仔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