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打假新聞需從教育開始

- 私立大學講師

曾經被視為推進言論自­由和建設民主社會的社­交媒體,如今已成假訊息亂竄的­平台,而且這些假消息有時內­容真假參半,令人一時之間難以分辨,民眾只要稍有鬆懈就會­不小心誤信,間接地成為傳播假新聞­的“幫兇”。當然,政府也常受假新聞所苦,其涉及的是若小事,政府只需額外花點時間­和精力闢謠,但若是大事,輕則影響政府形象,重則衝擊社會秩序,令政府對假新聞恨得牙­癢癢的。

雖然大馬通訊及多媒體­委員會(MCMC)在去年3月已推出“sebenarnya”打假新聞網站,並獲得民間極為正面的­迴響和反饋,但如今市面上的假新聞­非但沒有減少,反而還有持續增加的跡­象。有感於此,政府在近期決定着手制­定新法監管社交 網絡,以管制並遏制假新聞的­生產和傳播。消息一出,迅即引起朝野議論紛紛,有者對政府立法管制假­新聞拍手叫好。當然,也有輿論對政府所即將­設立的新法令感到憂心­忡忡。

他們擔憂,政府所立新法不夠全面、立場偏頗,讓執政黨能在來屆大選­期間乘機收緊言路,甚至令其最終成為限制­國內言論自由的惡法。這種憂慮,是可以理解的,因為第14屆大選已進­入倒數計時,在這極為敏感的關鍵時­刻所推出任何的資訊管­制法令,都難免會讓人擔心其將­成為政府的競選籌碼,從而干預、過濾對自己選情不利的­消息。再加上,政府過去擁有干涉媒體­運作、限制言論的記錄,令人不得不擔心政府有­意透過假新聞法令,將限制新聞自由的行為­合理化。

當然,現今假新聞氾濫已是不­爭的事實,世界各國也曾深受其害,比如其影響了意大利去­年的公投結果,而且基於社交媒體的去­中介特質和網絡技術的­灰色地帶所使然,假新聞也 變得越來越難應付,甚至迫使臉書、谷歌等一些主要社交媒­體巨頭,啟動打擊假新聞程序,為社交網站出現的新聞­設立可信度排序系統。但是,這顯然並不足夠,所以目前有越來越多國­家,比如新加坡、法國、意大利和德國等,都已陸續投入設立打假­新聞的網絡法令。

顯然,我國要設立這類法令,看似是在跟隨世界趨勢,而且縱觀世界各國政府­對假新聞的處理,立法管制貌似已是人們­目前所能夠想到,最直接、有效的唯一解決方案。然而,實情是否如此?設立新法,是法治社會對人類行為­最主要、最容易的管理手段,但真、假訊息的辨認本來就存­有一定的難度,很難通過單一的形式一­概而論,因為其辯證過程牽涉個­人價值觀、科普知識和訊息涵養,也必須考量因為地理因­素而存在的資訊鴻溝。

有鑒於此,政府在設計和實施相關­的網絡訊息法令之時,無論其委員會成員是否­涵蓋廣泛、人數是 否眾多,都必定難以周全,甚至會隨着網絡技術的­高速發展,很快變得不合時宜。再說,目前網絡資訊取得容易、數量也極為龐大,令人們逐漸失去對發放­訊息的責任感,所以立法管制假新聞,也只不過是一種治標不­治本的方法,未必能夠順利遏止假新­聞的生產與傳播,因為很多時候,假新聞根本是在網民不­知情下,僅僅感覺新奇、聳動或有趣,才迅速傳播出去的。

因此,相對於設立新法,教育國人辨認和辯證假­新聞,以及培養他們對資訊的­責任感,才是至關重要的。新聞學界認為,辨認能力和求證技術必­須依賴一個人的“媒介素養”(即對訊息的選擇、質疑、理解、評估和思辨能力),所以學界對新聞從業員­的培訓,向來都是先從素養培育­開始,只有掌握資訊的辯證能­力和對資訊的責任感,才能把準確的訊息傳遞­給群眾。相同的,只要國人能被培養掌握­這方面的能力和責任感,才能真正有效地堵截假­新聞的產生和傳播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