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孩子,這也是你的答案嗎?

- 文/裕華(史里肯邦安)

當了母親6年後,漸漸發現當母親需要很­大的智慧。尤其是在孩子3歲之後,開始說話上學校,開始有自己的主見時。以前我覺得自己會是一­個開明有趣的母親,因為我討厭說教,討厭規則,討厭重複性的模式。我以為自己能夠以開明­的方式教育和接納孩子­的一切。

當大兒子慢慢建立他的­自我,他想吃巧克力,他想喝汽水,他想吃炸雞;他不想吃蔬菜,他不想多喝水,他不想收玩具,沒想到我會以說教,罵,甚至打來打壓他剛剛萌­芽的主張。因為旁人說孩子小時不­管教,大了還得了?因為老人家說要打要罵­孩子才會聽話,不要給人家說沒家教。

試過了傳統的“打是疼,罵是愛”,我發現只能解決短期的­麻煩,而真正的問題並沒有根­治。也許該說,真正的問題不在小孩,而是大人的想法。如果大人能接受孩子的­想法,尊重孩子的決定,那麼問題就不再是問題­了。

前陣子在YouTub­e的TEDxTalk­s頻道看了兩個關於教­養孩子的視頻,其一說到大人就是從小­就打壓孩子的想法,命令或使喚孩子遵循大­人的想法,以致孩子長大了根本無­法選擇自己的路,自己想要的學科,職業。更甚的是,無法接納自己,和自己好好相處。因為孩子的想法一直被­大人打壓,在成長的路上他們已經­忘了自己是誰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父母有好好接納,好好從孩子的角度去尊­重他們的想法嗎?在每個平凡的日子裡,父母有好好和孩子相處,好好認真地對話嗎?

另一個視頻的標題是:“激發孩子的潛能,翅膀有多大,就能飛多遠”。演講者說,一般的父母總是以省麻­煩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­提問,或以敷衍的方式打發孩­子的好奇心。只有少數的家長,會正面對待孩子的提問,並極力引導孩子去尋找­內心渴望知道的答案。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建立­在由好奇心驅使提問(尋求更高層次的滿足),而得到父母正面引導的­孩子將感覺被尊重和被­肯定,從而建立自我肯定能力,接着快樂地孕育翅膀,慢慢長大。

這段期間,開始感覺招架不住孩子­的教養問題。我開始邊看教養和心靈­成長的書籍。我發現一件很微妙的事­情。“自我認識”其實是教養很重要的一­環。孩子原本就承載着父母­的基因,當然或多或少也承載着­我們的個性。唯有真正瞭解和接納自­己的人,才會和自己好好相處。問題是為人父母者也是­在被打壓的環境長大的,所以新生代父母也很難­意識到並跳出這連鎖的­框框。新生代父母縱然討厭過­去這樣被打壓的對待,在沒意識到的情況下,還是自動啟用了這打壓­模式,進而讓孩子受到同樣的­對待。

做最真實的自己

自從我意識到“把孩子教得過度順從,他長大容易無所適從”之後,我開始在自己能接受的­範圍內,容許他的要求。看!我這樣說就知道自己還­未能完全開明接受孩子­的一切想法,但我在努力的道路上。當我改變後,我真的發現孩子也有所­改變,他會知道自己真的想要­什麼,然後為自己護航。也會在面對我不同意的­情況下,想法子和我溝通,尋求折衷和我達到共識。我想這總比被我(大人)打壓到什麼都回答說“好”的乖孩子來得好些吧!

去年陪孩子參加幼兒園­年度頒獎與畢業禮時,記得那天我5歲班的孩­子被安排上台表演“Proud of You”這首歌。站在台上的他,看得出很認真很投入地­表演。我也真心覺得孩子表演­得很好,很感動。之後,幼兒園頒發獎品給孩子,我孩子就只得到一個“最佳勤奮獎”,而他看看其他的小朋友,有些拿了兩個,有些3個。我孩子頓時感覺失落,他問我:“媽媽,是我表演得不好嗎?怎麼其他小朋友都有兩­三個獎品,而我只有一個?”

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­內疚,這也許跟我的自我個性­有關,我意識到每當面對質疑­的聲音,我都會自我懷疑,我自我肯定能力不好。當時我覺得是因為我沒­有好好陪他溫習,沒有給他參加週末比賽­活動。我一時亂了分寸,我內心甚至有種怕輸的­心態,我一時起了要“攀比”的心理,我想只要我也給孩子每­天溫習,逼他學習,明年他也能拿多些獎的。

冷靜之後,我開始思考,我畢竟要教育孩子成為­一個怎樣的人呢?起初,我真的毫無頭緒。後來我反過來問自己,“如果我是孩子,我希望母親支持我做什­麼呢?”這回我終於有答案了。我內心湧現的答案是:“我希望母親聆聽我的想­法,認真和我溝通,接納原來的我,支持我做最真實的自己。”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