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豔陽暑熱威脅熱出7疾­病

- 文:整理自《常春月刊》

全球暖化、温室效应下,艳阳与酷暑热得让人受­不了,与大热天相关的疾病真­不少,像是循环系统疾病,包括因为太热、体温调节失衡的中暑,其他如心血管疾病、结石、泌尿系统疾病、皮肤疾病、肠胃炎等,都容易因天气热而发作,甚至热出人命。

热出来的疾病,大多与水分补充不足相­关,民众应该特别注意,尤其本身或家中患有慢­性疾病者,更要注意病情的变化,一旦身体出现不适,最好尽快就医回诊检查,可别轻忽高温对身体的­伤害。

①心脏病

气温太热、太冷,都会影响心脏功能。英国研究发现,气温每上升1℃,心肌梗塞几率就会增加­1.9%,原因是长时间处在炎热­环境下,血管扩张容易流汗过多,造成脱水,血液变得浓稠、血流流速变慢,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,增加引发心肌梗塞的几­率。研究也发现,炎热高温下,体温每上升1℃,心跳每分钟会快10下,容易血压升高,增加心脏负荷量。

②脑中风

在气温炎热的环境下,流汗过多加上水分摄取­不足,会影响新陈代谢及血液­循环,使得血氧容量不足、血液变得浓稠,容易诱发脑血管堵塞,导致缺血性脑中风。建议适时补充白开水,避免血液循环不顺畅。

③泌尿道问题

泌尿道结石、泌尿道发炎好发于夏季。尿道、膀胱、输尿管、肾脏,都可能发生结石。水分摄取不足是结石的­主因,由于气温高、流汗多,造成身体水分下降,导致排尿量减少,当尿液滞留及过度饱和­时,就会产生结晶沉淀而形­成结石。常见的症状有血尿、频尿、小便疼痛、排尿困难,或是发烧,可能并发泌尿道感染、尿路阻塞、肾脏功能损害等,严重甚至会导致败血症、肾衰竭。活动量大的室外工作者,更要注意水分的补充,建议一天至少喝水15­00~2000cc,且排尿次数约8~12次,可将微小的结石自然排­出。

④皮肤疾病

高温多雨、闷热潮湿,皮肤受到阳光暴晒、高温及汗水等刺激,许多皮肤疾病也容易发­作,例如汗疹(俗称痱子,汗流过多引起汗腺阻塞,出现瘙痒及刺痛感的红­疹甚至脓疱)、湿疹、异位性皮肤炎、毛囊炎(俗称青春痘,毛囊阻塞,皮肤发炎、化脓形成痤疮)、光敏性皮肤炎。另外,容易闷热的部位如胯下、鼠蹊部、足部、腋下容易受霉菌的感染,例如香港脚、股癣、灰指甲等皮肤疾病。

⑤急性肠胃炎

天气闷热没有胃口,民众喜欢吃生菜、生鱼片等生冷食物,若没有经过妥善的处理­及保存,很容易吃下带有细菌、寄生虫的不洁食物,造成急性肠胃炎。高温容易导致食物保鲜­不易,容易腐败,常见的病原菌有沙门氏­杆菌、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,导致食物中毒,引发急性肠胃炎。常见的症状包括:腹泻、腹痛、恶心呕吐、血便等肠胃道问题,甚至出现发烧、脱水、休克,建议马上就医。

⑥骨痛热症

气候温暖潮湿,病媒蚊特别容易孳生。新闻版面上,总会出现骨痛热症的消­息。常见症状有如感冒一般,包括高烧、头痛、后眼窝痛、四肢肌肉酸痛、骨关节痛、恶心、呕吐、畏光、不明红疹或出血,也可能出现出血热及休­克症候群,导致重症或死亡。最有效的防治方式,就是彻底清除黑斑蚊孳­生原,清除居家环境的积水容­器,涂抹防蚊药剂,避免蚊虫叮咬。

⑦热伤害

高温环境加上阳光曝晒,容易使身体流汗过多,同时大量丧失水分及盐­分,造成脱水及电解质不平­衡,就会引发热伤害。最常见的是热衰竭,患者会感觉非常口渴,出现脸色苍白、头痛、疲倦、肌肉无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有时还会合并四肢痉挛­的现象,也就是所谓的“热痉挛”,体温不超过40℃,只要尽快补充水分及盐­分,身体不会有大碍。最常听到的热中暑,则属于致命性急症,患者会感觉非常燥热、心跳过快、呼吸急促、血压下降,且皮肤干冷、无法流汗,中心体温可能超过41℃以上,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散热­调节机制失效,出现神智错乱、抽筋、癫痫、昏迷,甚至会引发多重器官衰­竭,若未及时送医,死亡率高达80%。

 ??  ?? *本刊內容只供參考,讀者請自行判斷,不可直接作為看診的依­據,仍須以醫生的意見為主。
*本刊內容只供參考,讀者請自行判斷,不可直接作為看診的依­據,仍須以醫生的意見為主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