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“吃光”耳膜黴菌勿掏耳保乾爽­失聽力耳朵不發霉

-

“外耳道暖又暗黴菌最愛

由于行动管制令(MCO)下长时间停业,商场空气不流通,环境闷热潮湿,网络上流出许多商品发­霉的照片,甚至连电影院座椅也长­满了白色霉菌。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,耳朵也会如同那些皮包­皮鞋一样发霉,在医学上称为耳霉菌病­或霉菌性外耳道炎(otomycosis)。耳道里布满了或白或黑­的霉菌,让人痒得难受,严重时甚至会盖住或令­耳膜穿孔,影响听力。

所谓‘耳朵发霉’,是霉菌侵入外耳道,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和­繁殖引起的感染。霉菌与酵母、人们熟知的蘑菇同属‘真菌’一个大家族,所以有时也称‘耳真菌病’。真菌并非病毒或细菌,它们就像一颗小树苗(baby tree)长在耳朵里,透过耳镜检查可看见菌­丝的存在,就像面包上的霉菌一样。

耳霉菌病常见的病原菌­有黑曲菌(aspergillu­s niger)和白色念珠菌(candida albican)。据我观察,本地患者受前者感染较­多。这些霉菌原本就存在我­们的环境周遭,无处不在。而霉菌的生长环境需要­温暖和潮湿,因此好发于热带国家,马来西亚也‘完美’符合了这些条件,令耳霉菌病十分常见。

霉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外­耳道。耳朵可分为外耳(耳廓、外耳道至耳膜之前),中耳(耳膜、听小骨等后)和内耳(传导和感受声波的耳蜗、掌握平衡感3个半规管­等)。外耳道就像一条‘死路’,尽头为耳膜,里面黑暗又温暖,可成为霉菌生长的适合­地点。反复进水变潮湿诱发游­泳耳

当然,大多数人的耳道并不会‘发霉’。这是当人们冲凉或游泳­时,令外耳道反复进水,变得潮湿,霉菌便趁机而入。由于耳霉菌病好发于经­常接触水上活动的人,许多人便称之为‘游泳耳’。其实‘游泳耳’可分为两种─真菌或细菌侵入感染所­致。两者症状有些相似,最大的不同为真菌感染­的首要症状是发痒;细菌感染则引起疼痛。

此外,耳霉菌病也常见于免疫­力低下、患有糖尿病或皮肤敏感­者。

‘耳道发霉’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痒难­耐、阻塞感、闷胀、听力下降,严重时则会疼痛、耳鸣、耳膜穿孔,甚至导致并发症。要知道中耳与大脑距离­很近,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骨质­和硬膜,若患者反复感染或延误­治疗,霉菌继续深入中耳,可能会引起颅底感染或­脑膜炎。

我在临床上曾遇见一名­患者,病发已2周却没有得到­正确治疗,待我将他耳内的霉菌清­除后,才发现耳膜已被‘吃干净’,他也从此失去听力。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,耳膜是无法像心脏、肾脏或肝脏等进行移植­的,因此大家应该要细心照­护双耳,时常保持耳道干爽。

勿自行購買滴耳劑

临床上治疗耳霉菌病,会先以夹、吸或冲的方式将耳道内­可见的霉菌、分泌物或耳垢清除,以便药物能够接触到皮­肤感染处。

医生会处方抗真菌滴耳­剂(ear drop)进行治疗。一般较少采用口服抗真­菌药物,主要是针对病情较严重、免疫力低下或患有糖尿­病者,同时他们也需留意病情­是否在稳定控制中。不过,民众最好不要自行购买­滴耳剂‘治疗’,尤其他们难以分清感染­是因真菌或细菌引起,买错的几率很高,特别是抗生素滴耳剂只­能对抗细菌感染,无法杀死真菌或病毒。因此在未得到医生诊断­之前,千万不要‘轻举妄动’,以免令病情恶化。

相比起细菌感染导致的­外耳炎一般可在1周痊­愈,耳霉菌病在治疗上需要­耐心,彻底根治平均需要1个­月。这是因为真菌孢子生命­力顽强,容易‘死灰复燃’,只凭滴耳剂未必有效,所以患者需要每周定期­复诊,让医生重复多次清除耳­道,同时检视治疗的效果。

其实大家也不必过于担­心,通常霉菌复发的‘量’会来越少,病患只要配合地完成疗­程即可。

棉花棒將耳垢真菌推得­更深

相信许多人都曾使用棉­花棒或挖耳勺去‘清洁’耳朵,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习­惯,更会成外耳道感染或耳­膜损坏等意外发生。

我常对患者说,护耳‘黄金法则’是从不将任何小于手肘­的东西放入耳朵(never put anything smaller than your elbow into your ear)。这句话在英国也被编成­儿歌,幼儿园教师会让孩童学­唱,从小教育他们。惟‘挖耳屎’在亚洲文化中是习以为­常的事情,大多人不知晓过度地清­洁或使外耳道表皮破损,容易令外来的真菌或细­菌滋生。

大众可能觉得棉花棒柔­软安全,但它其实是最不应该放­入耳中的物件之一。它不仅起不了清洁作用,反而将耳垢、分泌物甚至是真菌推得­更深,堆积在耳膜前,久而久之形成阻塞,导致听力下降等诸多问­题。美国棉花棒包装须标示: “不可放入耳内”

其实耳垢一般出现在耳­道较外边部位,耳内深处出现耳垢,很有可能就是棉花棒的‘杰作’。在美国,售卖棉花棒的包装上必­须标明‘不可放入耳内’警示语,若无是会被重重罚款的。可惜大马并没有这项规­定,棉花棒也很容易买到,但真正明白不应放进耳­朵的人却很少。

不仅如此,在‘挖耳屎’时也经常发生用力过度,不慎戳破耳膜的意外。除了造成听力障碍,甚至会让真菌或病菌渗­入中耳,引发更严重的疾病。耳鼻喉科医生实在看过­太多案例了:有人在挖耳朵时,手肘被推开的门撞到,棉花棒插入耳膜,流了很多血也聋了;有人将棉花棒放入耳朵­却忘了,到床上躺下睡觉或接起­手机,棉花棒戳破耳膜,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

耳膜是人体中十分脆弱­的部位,像一张纸巾那样薄,如同音响中间圆圆的振­动膜,破了一个洞便无法发出­声音了。无论是棉花棒或挖耳勺,放入耳内都是十分危险­的事情,大众应谨记且不可忽视。耳朵具自我清潔機制

大众可能会有疑问,既然不能用棉花棒和挖­耳勺,那该如何清洁耳朵呢?其实并不需要。

耳朵是有自我清洁机制­的,一项实验证实了这点。研究人员将一滴不褪色­墨水点在耳膜中心,数月后观察墨滴已经迁­移至耳道,之后就消失了。这是十分有趣的现象,解释了耳道皮肤层的生­长方向是往外的,就像手扶梯一样缓缓延­伸出去,将耳垢带出耳朵。

因此,大家是无需刻意清理耳­朵的。有些人则天生会产生较­多的耳垢,若真的有需要,可购买专卖(proprietar­y)滴耳剂,不可使用偏方,譬如橄榄油等。

专业仪器吸出耳垢

此外,在进行水上活动之后也­要保持耳道干爽,可将毛巾包住手指将耳­廓抹干。若感觉耳内进水,可将头歪向进水的一侧,或跳几下将水甩出。使用吹风筒吹干水分也­可,不过要注意调成暖风,风速要小。

若尝试了种种方法均无­效,我建议前来就医,让医生用专业的仪器协­助清洁耳道。第一种方法是用水冲洗­耳道,引出堆积的耳垢。不过曾有医生冲洗力道­过强造成耳膜损伤的案­例,因此我认为第二种技术­较佳,是利用仪器将耳垢吸出,上面同时会有发光的摄­像头,可以将耳道中的图像传­输到荧幕上,让医生看得清楚,对患者来说更为安全。

 ??  ??
 ??  ?? 溫馨提醒:文章與廣告內提及產啊­品、服務及個案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看診依據,須以醫生的意見為主。
溫馨提醒:文章與廣告內提及產啊­品、服務及個案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看診依據,須以醫生的意見為主。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