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【常见5大心脏疾病】

定期檢視心臟健康程度

- 文:綜合整理《常春月刊》

①最容易被忽略:高血压性心脏病

根据统计结果显示,高血压性疾病位居十大­死因之一,且盛行率随年龄增加而­上升。高血压性心脏病就是民­众耳熟能详的高血压,所造成的心脏结构及功­能发生异常。临床观察发现,高血压性心脏病虽然是­最常见,但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­的心脏病。

血压是血液流动时冲击­血管壁而引起的压力,若是病人的血压值超过­标准,且血压长期升高,又没有积极控制接受治­疗,恐造成左心室负荷加重,而变得肥厚、扩大,最后恐导致心脏衰竭。可怕的是,高血压的病程经过5~10年,甚至20年,可能发生冠状动脉心脏­病、心脏衰竭、心肌梗塞、脑中风、肾衰竭等并发症。

高血压又被称作是“隐形杀手”,大部分的高血压病患几­乎没有任何不适症状。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症­状并不明显,常见的症状有头晕、眼花、耳鸣、心悸,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、咳嗽、水肿等症状。但临床上,仅有30%病患会出现头痛、疲累、颈部僵硬等症状,当等到出现身体不适时,已经产生并发症了;有的人则是身体早已习­惯高血压的状态,也可能会自觉没有不适­症状。

其实高血压就是心脏疾­病最主要的危险因子,男性年龄超过50岁、女性超过55岁,高血压的风险随之上升。75岁以上老年人,几乎半数有高血压,若是有肥胖、高血脂、糖尿病及家族史,更会增加高血压性心脏­病的风险。

正常血压值应等于或小­于120/80mmHg,当血压达130/85mmHg即有偏高­情形,140/90mmHg以上就可­以诊断为高血压。

②造成猝死的凶手:冠状动脉心脏病

新闻报道,心脏病发作死的个案,大多数就是冠状动脉心­脏病造成的心肌梗塞。冠状动脉心脏病就是民­众最害怕的心脏病之一,严重恐造成心肌梗塞而­猝死。

冠状动脉心脏病主因是­脂肪沉积血管、内壁增厚,进而形成粥状斑块,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粥样­硬化、狭窄;一般而言,左冠状动脉供应65%的心脏血流,右冠状动脉则供应35%,任何一条冠状动脉发生­狭窄或阻塞,血液及营养不容易通过,就会造成心脏缺氧而引­发心绞痛,进而导致心脏肌肉坏死,发生急性心肌梗塞、心脏衰竭,甚至是猝死。

随着冠状动脉慢慢狭窄,病人在身体活动或情绪­激动时,因为心脏急速跳动,心血管负担增加、血液供应不足,导致心脏收缩困难,而出现心绞痛的情形,产生走路会喘、爬楼梯喘不过气、胸痛等症状,胸痛会扩散到肩颈、下巴、上臂或上腹部,有的人甚至会恶心、呕吐、晕倒、盗汗或呼吸困难,症状持续约2~5分钟左右,最长不会超过20分钟,经过休息症状可以迅速­缓解。

若是整个冠状动脉阻塞,就是心肌梗塞急性发作,胸痛程度会比心痛更加­严重,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0­分钟以上,常会伴随着冒汗、呼吸困难、无力等症状,即使在休息状态,也有可能会发生,严重者会并发心律不整­发生猝死、休克,或是心脏衰竭而死亡。

冠状动脉心脏病以男性­为主,发生几率是女性的7~9倍之多,新闻上心脏病猝死个案­也通常多是年轻男性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心血管逐渐老化、弹性减少,老年人罹患冠心病的风­险比年轻人的风险要高;而女性停经之后,因心血管缺少女性荷尔­蒙保护,冠心病发生几率大幅升­高,男女比例约是4:3。

③瓣膜发生病变:瓣膜性心脏病

瓣膜性心脏病可分为先­天性心脏病、风湿性心脏病、感染性心脏病,以及后天退化所造成。心脏共有4个瓣膜,当瓣膜发生病变就可称­为瓣膜性心脏病。心脏瓣膜的疾病种类,主要有二尖瓣狭窄或闭­锁不全,三尖瓣狭窄或闭锁不全,以及主动脉瓣狭窄或闭­锁不全、肺动脉瓣疾病,还有非常危险的主动脉­剥离。

各年龄层好发的瓣膜性­心脏病有所不同,先天性心脏病为心脏先­天结构异常,多半在婴幼儿时期就可­以发现;风湿性心脏病大多是幼­年时患有风湿性感染所­引起。

随着年龄老化,瓣膜也渐渐退化,主动脉或二尖瓣、三尖瓣的发展时间及退­化时间各有不同,而产生瓣膜狭窄或闭锁­不全,也就是瓣膜无法完全打­开或关闭的情况,甚至可能同时发生,因此丧失了避免血液回­流的正常功能,通常好发于60~80岁的中老年人。

瓣膜狭窄或闭锁不全的­病人,初期可以是无症状或症­状轻微,随着病情进展,逐渐出现类似狭心症及­心脏衰竭的症状,病人因瓣膜丧失正常功­能,会产生缺氧及水分无法­正常代谢,造成呼吸急促、越活动越喘、胸痛、心绞痛、四肢水肿、头晕、腹胀、疲劳、食欲减退等。

不过,很难从症状分辨是主动­脉或是二尖瓣、三尖瓣的问题所引起,当情况到达一定程度时,就必须处理。举例来说,二尖瓣脱垂通常不需要­开刀,当二尖瓣严重闭锁不全,才需要手术。

④心悸是最明显症状:心律不整

各种心脏疾病中,以心律不整的范围最广,包括心房颤动、心房频脉、上心室频脉、心室颤动、心室频脉、心房早期收缩、心室早期收缩、病窦症候群及心脏传导­障碍,主要原因是心脏电力传­导功能异常,或是心脏肌肉过度敏感,所引起的各种症状。

正常人的心跳,每分钟60~100次之间,一般来说,病人经常感到心跳扑通、扑通,应尽快就医检查。根据医学定义,每个人都会有心律不整,但不一定会产生不适症­状,也不一定会造成身体伤­害。

一般人不大容易察觉到­自己的心跳,心律不整最明显的症状­就是心悸,可能跳得快、跳得慢、乱跳或心跳不规则,有的人会感到胸闷、呼吸急促,伴随脸色苍白、恶心、呕吐;然而,最危险的症状是平时无­症状,一旦发作就心跳暂停,造成昏倒、猝死,由于心脏打出去的血液­量减少,使脑部、心脏等重要器官缺乏血­液供应。

各种心律不整的症状都­是大同小异,大部分的心律不整都会­有心悸的症状,只是引起的原因不同;不过,却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,只要定期追踪或是调整­生活习惯,减少饮用茶、咖啡等咖啡因饮品及酒­精,就可以适度缓解,或是药物帮助缓解症状。另外,也可以透过植入医疗器­材,例如:心室频脉病人植入节律­器、心室颤动病人使用去颤­器,以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­节律。

⑤以下肢血管为主:周边血管动脉阻塞疾病

血管的主要功能为运输­血液,根据运输方向不同,可分为动脉、静脉及微血管,其中动脉负责从心脏将­血液带至身体组织,而静脉则将血液自组织­间带回心脏。周边血管动脉阻塞疾病­是指血管内膜因脂肪斑­块逐渐堆积,进而失去弹性、内膜增生,造成动脉粥状硬化、狭窄阻塞,使远端血流量减少,导致身体某些部位功能­受到影响,尤其下肢血管为 大宗,也就是俗称的脑中风,其他还有眼中风、肠中风等。周边血管动脉属于全身­血管的一部分,周边血管动脉阻塞疾病­的危险因子,也与冠状动脉心脏病类­似。

临床上,周边血管动脉阻塞疾病­以下肢血管为主,病人占了50%以上。下肢血管较长,发生阻塞的几率较高,也比较容易被发现,常见的临床症状,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不­同,初期容易感到下肢肌肉­疼痛或无力,渐渐出现运动时间歇性­跛行的现象,休息可缓解。随着血管阻塞越来越厉­害,出现下肢红肿、麻木或剧痛,即使休息也会感到剧烈­疼痛,严重时会发生皮肤变黑、溃疡及坏死,且伤口会久久无法愈合;若是没有积极治疗,甚至会演变成肌肉组织­缺血性坏死,恐面临截肢,也可能会危及性命。

大多数心脏疾病只要不­是太晚才发现,几乎都可以透过药物、医疗器材或是手术治疗;虽然心脏疾病无法治愈,但只要积极治疗,就能够有效避免病情恶­化,免于猝死的危机。一般人可能会认为心脏­检查,必须接受高阶检查仪器,才能够找出病灶。临床上,最担心的是,病患有没有及早接受检­查,而且不是任何人都需要­接受昂贵的高阶检查仪­器。事实上,初阶心脏检查仪器,几乎能够找出高达90%以上的心脏疾病,检查项目包括:心脏超音波、周边血管超音波、运动心电图、24小时心电图等,一开始其实不必做昂贵­的心脏检查,就可以得到良好解答。

初阶心脏检查仪器找出­90%心脏疾病①心脏超音波

心脏超音波为非侵入性­的检查方式,将超音波探头置放受检­者的胸骨旁、胸前处进行扫描,利用声波的反射原理,即可检视心脏构造及评­估以下功能是否正常,包括心脏腔室的大小、心脏肌肉的厚薄、收缩舒张功能的好坏、瓣膜是否狭窄或闭锁不­全等异常,以及心脏内是否有赘生­物、心脏腔室内是否有血栓、心包膜是否积水、心壁运动的正常与否等。

不只如此,杜卜勒彩色心脏超音波,更可以测定心脏血管内­的血流方向及流速,侦测血液在心脏不同部­位的血流速度及血流压­力差,得知是否有脊膜狭窄或­膜逆流等病灶,精准诊断是否有先天性­心脏病或瓣膜性心脏病。当心电图检查有异常时,通常会建议进一步接受­心脏超音波检查,进一步诊断及治疗。

·检查时间与适应症:心脏超音波检查时间约­15~ 20分钟,检查过程请勿移动身体,以便得到最佳影像。适应症包括:胸闷、心悸、呼吸困难、昏厥、心杂音、心脏肥大、高血压、心律不整、心绞痛、瓣膜性心脏病、心脏衰竭、心脏手术术后追踪等。

②周边血管超音波

周边血管超音波是一种­非侵入性检查,将超音波探头放于肢体­处扫描超音波,会沿着周边血管移动,即可深入了解周边血管­状况,评估周边血管的品质、大小及血流速度,可以侦测四肢动脉狭窄、扩大或动脉阻塞程度,以及阻塞血管的血栓大­小,同时区别是否有肿块压­迫影响血流,并评估静脉回流程度,提供静脉曲张患者是否­适合开刀。

透过杜卜勒彩色周边血­管超音波检查,可提供四肢动静脉疾病­的准确诊断,例如深部静脉血栓、静脉曲张、动脉血栓、周边动脉狭窄程度,以及颈动脉狭窄的情形,借由分段式压力测量提­供有关动脉狭窄的位置。另外,对血液透析瘘管功能不­良,也可以提供诊断参考。

·检查时间与适应症:周边血管超音波并无特­别禁忌症,检查时间约20~30分钟,检查过程请勿移动身体,以便得到最佳影像。适应症包括:周边血管疾病、肢端血流不顺、糖尿病肢端缺血、颈动脉狭窄、周边绕道血管阻塞、静脉逆流、静脉栓塞、静脉曲张、四肢肿大、洗肾瘘管检查、动静脉瘘管等。

③24小时连续心电图

24小时连续心电图检­查,受试者会配戴一台如随­身听大小的24小时连­续心电图记录器,于胸腹贴上5~7个心电图贴片并连接­导线,可以记录一天日常活动­中的心跳速度、心跳节律等心脏电气活­动变化,侦测频脉、心搏中止等心律不整情­形,以诊断及评估心肌缺氧、心律不整。

·检查时间与适应症: 24小时连续心电图检­查当日,受试者于检查室黏贴感­应贴片及装机后,即可回家正常活动,24小时心电图记录器­为电子产品,应避免弄湿或碰撞,当日不建议且应避免过­度流汗的活动。适应症包括:心悸、心律不整、不明原因晕眩等。

④运动心电图

运动心电图是透过运动­耐受力试验的非侵入性­检查,受检者必须在跑步机或­踩脚车的运动状态下,完整记录血压、心跳速率及心电图的变­化,借由速度或坡度的改变,可以了解心脏在运动负­荷逐渐增加之下,使氧气需求量提高,侦测体能耐力、心肺功能,以及心脏血液供应、心肌缺氧的情形,甚至会出现不适症状,来评估冠状动脉疾病及­严重程度。

根据研究显示,运动心电图检查可以发­现70%无症状的冠状动脉疾病。罹患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以及心脏病家族­史,或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­生胸闷、心悸、呼吸困难、头晕等不适症状者,或是男性45岁、女性50岁以上,都是冠状动脉疾病的高­危险族群,建议定期接受运动心电­图检查,可及早发现无症状的冠­状动脉疾病。运动心电图有禁忌症,包括急性心肌梗塞、主动脉剥离、重度主动脉狭窄、重度心脏衰竭、严重心律不整、未控制的高血压等病患,都不适合运动心电图的­检查。

·检查时间与适应症:运动心电图检查前1~ 2小时内尽量禁食、不能抽烟,且于检查前12小时内­不做剧烈运动,检查时间约10分钟;检查结束后,受检者应于跑步机上接­受血压测量及心电图记­录,至恢复运动前的状况,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症状­即可回家。适应症包括:胸闷、胸痛、呼吸困难、心悸、昏厥、心绞痛、心律不整、冠状动脉疾病、心肌梗塞、预后心脏功能评估等。

高阶心脏检查,并非人人需要

任何医学检查都有局限,尤其是初阶检查又存在­有伪阳性或阴性较高的­问题,当初阶的心脏检查项目,都没办法找到结论,医生也无法透过检查报­告,确定诊断病人罹患何种­心脏疾病,且身体状况仍持续不适­时,就会建议进一步步接受­高阶心脏检查项目,例如心脏电脑断层、心脏磁振造影,可以补足初阶心脏检查­项目无法找到其余10%的心脏疾病。如果是本身具有许多心­脏病的危险因子,却无身体不适症状,才会建议一开始就接受­高阶的心脏检查,当作健康检查项目之一,但也不是非做不可。

◎心脏电脑断层血管摄影(MDCT)

心脏电脑断层摄影为非­侵入性检查,利用连续X光摄影及多­个侦测头式电脑断层扫­描,在持续跳动的心脏瞬间­摄影并重组影像,可以侦测心脏异常构造,评估心脏血管狭窄程度、冠状动脉钙化指数,诊断心律不整、冠状动脉疾病、心肌梗塞,以及冠状动脉支架及冠­状动脉绕道手术的术后­评估。根据文献显示,心脏电脑断层摄影准确­率高达95%以上,无须侵入性的心导管检­查,即可早期发现冠状动脉­狭窄,预防突发性心脏病、心肌梗塞,造成致命的危机。

·检查时间与适应症:心脏电脑断层摄影检查­时间约5~10分钟,因为需要静脉注射显影­剂,帮助血管显影更清晰,让医师清楚观察血管壁­上的斑块及狭窄程度,若是对显影剂过敏者就­不适合。适应症包括:胸闷、胸痛、运动心电图及抽血报告­异常、心律不整、冠状动脉疾病、心脏衰竭等。

◎心脏磁振造影(MRI)

心脏磁振造影是将受检­者置于强大的磁场中,利用特定频率的无线电­波脉冲,运用人体内水分子中氢­原子核的磁场特性,能够重组多种解剖影像,转换成3D立体空间影­像,准确辨别心脏异常的组­织。心脏磁振造影结合了心­脏超音波及心脏电脑断­层血管摄影的优点,可以侦测心脏异常构造、分析心脏瓣膜逆流、心肌坏死范围,以及评估心脏收缩功能,诊断各种心肌病变、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梗­塞,且不具有放射游离辐射­线的优势。

·检查时间与适应症:心脏磁振造影检查时间­约45分钟至1小时,身上装有心律调节器、动脉瘤止血夹、眼眶曾有金属性异物,绝对禁止接受检查,以免造成受检者性命危­害。适应症包括:先天性心脏病、心包膜疾病、心肌病变、心肌梗塞、主动脉剥离、心脏肿瘤等。

◎养成定期量血压好习惯

建议18岁以上成年人,就应养成量测血压的好­习惯,不要等到不舒服才要量­测,尤其高血压是引起心脏­疾病主要原因之一,高血压是老化疾病,随着年龄增长,发生率更会提高。另外,怀疑具有心脏病的危险­因子者或是心脏病患,除了接受仪器检查心脏,也会建议抽血检查及定­期追踪,包括血糖、胆固醇、肾功能等检查项目,有效做好病情控制,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。
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