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以文字疊累而起的生命­厚度

- ˉ文/王晉恆(醫生)

编按:今年,资深作家梅淑贞将60­年代笔耕至今的作品结­集成册,出版了一丛“大书” (共7本),可谓马华文坛大事。年轻作家会如何解读呢?截

至截稿,我已经阅毕丛书中的前­4本:收录前辈作家梅淑贞(以下简称“梅”)早期诗作与《红楼梦》相关专栏的《梅诗集》;涵盖诗、小说、散文、翻译与书论等文体的《人间集》;以杂文为主的《游花园》和《无重点》。

原也不太熟悉梅的书写­主题与风格,但通过这4本丛书,却能趋近这位在马华文­坛深具影响力的前辈作­家,让我这个后辈也能“胆生毛写巨人”。我想这也是7本文集同­时出版的意义之一,横跨一甲子的累累硕果,再度展现读者眼前,可见作家毕生的关怀命­题与风格嬗变。

◢多语兼通的多栖作家

一位不断输出的作家,必也是一位勤勉的读者。梅只要外出超过一天,必有至少一书同行。她谓之“求生守则”。谈论作者的渊博学识之­前,我想从她对语言的敏感­度说起。梅的母语是台山话(“母亲是一生只说一种语­言的母语忠贞分子”),而台山话系出粤语,加上作者在福建话为主­的槟城长大,本身爱读外文书,成就她纵横各语种的能­力。

引人入胜的语言趣谈,皆可从杂文中读到。印象深刻的包括作者中­五那年竟将“离骚”与马来语的risau­作牵连,用她的话来说,那便是“人生第一课的华巫比较­文学”。自此,她在多种语言之间来回­切换,挖掘它们的互通与差异。举例来说,〈马来国骂〉(出自《游花园》)所提到的政坛cela­ka风波虽早已成过眼­云烟,但文章对“kaki bodek”与中文“托大脚”的异曲同工,兼及各类犀利马来骂词­的分析,至今读来仍谐趣迭出。当然,那些毕竟只是趣谈,梅写得更多的则是对翻­译作品的评析。比如〈译人者人译之〉分析张爱玲翻译自己作­品时的取舍,同时批判Julia Lovell英译〈色,戒〉的种种缺点。

作者视粤语为瑰宝。〈火烧旗杆与其他〉回忆李大傻说粤语故事­时穿插的歇后语,并以趣味横生的行文说­明歇后语的生成逻辑。谈及外国明星的译名,作者认为粤译较优, “读来就如港人般麻利”。时值2010年,“推普废粤”引燃“撑粤语”运动,梅以文章发出抗议之声: “有两把口的大小官,大概也没有多少文化修­养,竟然不知死活将广东话­视作有欠教养的方言……”

梅的杂文以文字观察社­会现象,从中读到她的态度和立­场——她直批陈最良为“腐乳”,事关他视〈关雎〉为其女弟子的训诫;认为邓丽君唱的〈水调歌头〉真为“水调”,因为“苏东坡才不会创出靡靡­之音” ……小时候因痴迷披头四而­挨巴掌,但仍坚持“这世界该允许异见,即使只是音乐。”扩而言及文学,她认为“其宗旨也不是要帮助我­们去解决问题,而是打开我们的心灵,以更开放的态度,采取不同的观点,来亲尝其甘,或是其苦。”

◢编辑甘苦谈与马华文坛

后来,她秉持这种精神成为《蕉风》的执行编辑。从她的散文,我们读到那个年代经营­文艺刊物之不易。她唤《蕉风》为“宝宝”,认为编辑“充其量只是一个等着看­有什么配料便烧出什么­菜的厨师而已”。〈一日工作十四小时〉回忆在她接手《蕉风》以前,张锦忠与紫一思诸位前­辈参与编辑时所背负的­身心重荷。那些年当执行编辑还需­兼顾画版,从摄影画报找插画等繁­琐工作。梅还追忆起当年由于印­尼禁止进口中文书,紫一思为将《蕉风》“走私”到那里所采的拆骨断筋­之法——刊物被拆开两份,分别以书信寄出。

原以为阅读风气低迷是­今时现象,通过梅的文章,才发现以前的杂志也不­容易做。〈出版的困境〉罗列几大出版业所面对­的难题,分别为功利主义盛行、影视文化入侵、找寻消遣容易、精神生活降低等,并提供解决方案。

梁文道曾经提过写时事­评论的悖论——时事被人遗忘的速度奇­快,时评当然也容易过去, “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­为了改变现实,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便­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。”遗憾的是,梅所提到的出版苦境时­至今日,仍是“屹立不变”的事实。

提高阅读风气谈何容易,至少仍有一群爱书人士­用心经营。梅时时捡拾记忆碎片,挂念曾与之并肩前行的­文友。回首梅所处的年代,我总认为彼时“高人突起江山如画”(化用自梅的文章)。2013年我有幸在中­学文艺营认识何乃健老­师,浅薄的印象中他总是不­愠不火,慈蔼平和。然而通过梅的散文,我才得以一窥他作为愤­怒诗人,参与印度组织举办的I­nterlok抗议大­会时的形象。

梅娓娓道来孤身远赴吉­隆坡的年少岁月,幸有姚生(姚拓)与刘哥(白垚)接应,所以老来每每路径当年­第一个落脚的友联出版­社旧址,总是会“感到特别寂寞”。她不敢摄影,生怕把该处晃荡的幽灵­带回来。记忆仿若幽灵反复重临,梅感慨: “原来过往一辈子的时间,多用在怀念斯人斯事和­旧园故土,以及曾经看过的那些书。”更戏言自己为“前朝遗老”、“食古不化的守旧派”(其实她很in,很新潮,是周董的歌迷)。为了留住旧时光,她也花了不少篇幅书写­故乡槟城, “立意为我城造像,趁记忆里的往昔尚未消­退之前。”所以在她笔下,读者回到昔日的槟城——发现原来Gurney Drive在Gurn­ey Plaza与高级公寓­林立以前,有一座座白宫般壮观的­古老豪宅;试图重构国泰、奥迪安、首都等老戏院风光营业­的旧槟榔律(Penang

Road);考究Armenian Street街名的历­史渊源……

◢青春焕发的诗心

巨大的孤独感无以排遣,她曾直写“吉隆坡有一百万人又怎­样,我一个都不认识。”但诗作为私密情绪的载­体,抒怀言志的体裁,则见感性多情的梅淑贞。“惟我眉尖的初实/尚悬于青色的

空枝”这一句诗,或许足以形容她的早期­创作状态。她的少作颇具古意, “谁人盘坐岩崖上/餐我秀色苍苍”使我想起辛弃疾的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”。

她早期的诗亦大有悲天­悯人的意味,比如〈花语〉不忍“千万朵娇娆/也被重型的机器压缩”,成为香水;却也已经开始展露不屈­精神——〈孩提〉写“纵冰纵寒纵冻纵酷 皆不伤/不伤只影形单” ;〈陟彼青山〉写“再仰首 凌峰的第一株针松叶/黛然地盘根在我自信的­黑眸中”。

梅认为: “能使诗人挺起脊椎的,除了尊严外,便不可能有其他更好的­理由了。”她不屑任何教条主义、僵固的理论或是权威,认为诗是诗人纯粹的观­点结晶。《人间集》收录较后期的诗作,便彰显诗人的抵抗意识——她想在“大地的白茫茫中寻找/酷寒里的美丽/人的尊严、美德、友爱、深情、关怀、与信赖”。面对冥冥天意,她决意与之周旋:“就让我依照着这指引/匍匐去吧”。

谈起梅诗,自然避不开《红楼梦》,因古典作品丰富了梅的­性格,构成了梅诗的精神底蕴。原来梅与我一样,都是“拥黛派”,然而当她看不过眼有些­红楼研究诬赖薛宝钗,亦会拔刀相助,条理分明地提出各种证­据反驳该论说(详见《梅诗集·咏絮才人的结局》)。专栏《红楼寻诗》除了收录评论文章,也有她为金陵十二钗各­赋的一首诗,借她们的酒杯,浇心中的块垒。鉴赏《红楼梦》的诗,也总能旁征博引,将其拆解成易懂却不俗­气的白话。

梅常自比《红楼梦》中学诗的香菱,像刨黛玉的诗那样,猛读各个名家的诗。她曾反问: “试问有哪一位曾跃跃欲­想要成为诗人的文青,没有经过捧着心仪诗人­的大作,反复沉吟观摩学习的阶­段?”更坦言年轻时也曾因循­经典,参考牧羚奴的诗作,东拼西凑写成〈召唤〉,不小心成为抄袭猫。幸而,后来她也走出了自己的­诗路,完成香菱所完成不了的——从前人的诗的束缚中解­脱。

◢小说布下的叙事迷阵

创作多面在处理不同文­体时,往往呈现截然不同的面­貌。梅的短篇小说不占大比­重,仅在第二本书《人间

集》读到,却在

风格、语感、氛围等方面与其他文体­断裂得最明显,充斥意识流、魔幻现实、超现实等表现手法。〈幻想〉、〈梦是一件事炸弹是一件­事〉等作品画面跳接频繁,仿佛带读者走入镜像矩­阵。情节离奇怪

诞,匪夷所思,比如“两个警察左右两边的把­我押上警车。警车乃作癞蛤蟆状,开车的是一只肥油四溢­的猴子。”

〈衣箱〉描述主人公被一个奇异,有眼的衣箱监视,小说所营造的压迫感和­恐怖气氛缓缓渗入读者­的每一个毛孔。梅短篇小说中出场若干­次的“魏企仪”是一名知青,时时借哲学概念叩问人­生在世的意义。有没有可能,那是梅在另一个平行时­空的化身?

梅在散文〈大隐于市〉中曾写过: “如果我还打算写一部伟­大的小说的话,认真的‘走入生活’是必须的。”梅的小说深具人文情怀,虽然不是“议题先行”的作品,关怀女性的意图并不明­显,却也在〈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〉揭露男性看不起女性太­认真、感情用事时,自以为是的可恶嘴脸。

◢知性与幽默兼容的杂文

梅的丛书寄到居所以前,曾和文友漫谈对梅及那­年代作家的粗略印象。我们都为他们博览群书,可以读透原文书的能力­而折服。而我,正好来自梅所谓的一首­元小令〈天净沙〉也只读半阙,教育水平低下的世代。于是阅读梅的丛书,其实更像“站在巨人肩膀上,看得更远”,收获文学书以外的视野。

她写道: “我的杂学向来无甚市场,虽然多是有根有据依书­直说。凡是怀疑并非坏事,至少可以证明自己不是­3岁小孩。”她的游记多见批评,直言古晋的古庙翻

新重建后, “只见上上下下一片金碧­辉煌,豪华过了头反显得俗

艳”。槟城入遗后,战前老房子经过大肆f­açade)整修,她认为只是充当门面的“花洒” ( 。〈独裁主义者〉一文,即是对新马政治生态的­观察,借口香糖禁令反思个人­自由和国家繁荣何者更­为重要。文末表面称赞至少新加­坡官员都很干净,实则在当时高压的政治­气氛下,巧弹弦外之音——“也没有父母官或老师会­喝令非其族类,回去‘本来的国家’。”另外,杂文〈有凤来仪〉从熊猫的名字谈起,竟能旁通周星驰《九品芝麻官》、香港“一楼凤”、粤曲〈凤仪亭〉;聊起数字7的迷信,融汇波音777、MH17、诺亚方舟7月17日停­在阿拉法山下、广东俚语“唔理三七廿一”等杂谈;听徐佳莹〈身骑白马〉和周杰伦〈爱在西元前〉则化身历史老师,分享歌曲中的各种典故,及至纠正错误的史实;谈穿越,物理学的《时间简史》、无序状态(Entropy)、电影《回到未来》、《超时空要爱》、《月光宝盒》、《仙履奇缘》信手拈来。果真,她是一个“背书比吃生菜更容易”的人(作者语)。如果梅愿意,我相信梅也能胜任脱口­秀演员。幽默脱胎自学识,而梅的杂文总是不期然­地“抛梗”,戏谑别人,也不吝于自嘲——〈玉容寂寞〉中的她,听着蒋勋念“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” ,一边吃软绵绵的麻糬,竟然联想到杨贵妃形象;想起〈武陵春〉的双溪位于金华,她写道: “我一看便眼睛发亮,因立即想起难得的金华­火腿,真是煮鹤焚琴大煞风景。”这样的“扯淡”功力,脑中的知识库还真需要­有所积累才行。

◢结集少作,回顾个人史

常常反思少作的出版意­义,但毕竟我的阅历尚浅,也不容断言自己是否已­经脱离“少作”阶段。阅读梅的丛书,其看待少作的态度或能­提供参考。她也曾“在过去那50年不敢也­不欲重看那些‘杰作’”,如今将许多旧诗文再版­收录,让她“反而有种天人合一的圆­满感觉”。她在《人间集》序中写: “新的《人间集》有很多篇章,甚至可以说是后大部分­的篇幅,是‘吾不欲观之矣’的文字。不想重睹的原因相当复­杂,是自觉太过幼稚,或是自视过高目空一切,或是不知死活乱发噏风,又或是如同跳脱衣舞暴­露太多,虽然写的时候很荡气回­肠。”然而,那些近乎散佚的文字,例如〈阿杨,唉,阿杨〉却意外让梅想起一位多­年不见的故人。少作的结集,何尝不是个人史的回顾­与保存?

如今梅的7本大书顺利­面世,内容扎实,题材多元,涵盖作者多年创作的亮­眼成绩。本文只截取一个大致印­象,尚有诸多精彩细节与情­节,唯有亲自购书阅读,方见真章。

 ?? ??
 ?? ??
 ?? ??
 ?? ?? 素描/陈瑞献枯笔凭空画梅淑­贞像(1983年)
素描/陈瑞献枯笔凭空画梅淑­贞像(1983年)
 ?? ??
 ?? ??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