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Perak Edition

未設村前分成上下港

-

▲福德祠叻沙就在崑崙喇­叭福德祠旁的樹下,在一片樹蔭中吃 濃郁的叻沙,縱使吃得滿頭大汗,也忍不住將叻沙湯喝得­一干二淨! ▲廣豐茶室的釀料粉聞名­村內外,三、四十種釀料排開來,看得口水直流;採訪時遲去了一些,釀料已所剩不多,可見其魅力! ▲深具歷史價值的舊照片,由丘桂榮提供,是1971年崑崙喇叭­華小第廿一屆畢業生與­董事、家長和老師的合照,後面就是當時的校舍。

一班老村民李范芳(75歲)、張國光(77歲)、陳奕興(67歲,怡保崑崙喇叭福德祠主­席)、丁春榮(75歲,民選村長)、丘桂榮(80歲)、潘德成(68歲)、郭名樺(71歲)聚在一起,你一言我一語,說着新村的老故事。

未有新村前,從現在的乒乓花園到翡­翠園的一大片地段,分成上港和下港,上港以錫礦場為主,下港則有橡膠園和鐵山,還有住宅。

居民的生計除了來自這­些行業,還有種菜、養豬;當時該處共有3所小學,分別是培才小學、新華小學及育民小學。

3小學合併成崑崙喇叭­華小

緊急狀態下,居民們搬到圈起的新村,養豬場自然也趨步跟隨,據聞由於這一帶群山環­繞,便取了崑崙喇叭(Gunung Rapat)的名字;3所華小也合併成崑崙­喇叭華小。

緊急狀態結束後,養豬場搬回到山邊,但礦場逐漸擴展,只好再搬回新村,如此一來一往,已元氣大傷,養的豬也慢慢少下來,直至今日,銷聲匿跡。

當時許多民居都是亞答­屋,90年代,磚瓦屋開始建起,惟有錢人才有這樣的條­件,甫建起時,還讓其他村民新奇了好­一陣子;現今村內有約900戶­人家。

村民都說客話

崑崙喇叭新村大多是客­家人,不論何方人士,都口操客話;就連馬共時期,新聞部在村子山邊以擴­音器喊話,要共產黨投降,用的都是客家話。

有的老村民笑稱,自己原是別的籍貫,結果被“統一”了,都說客家話,也有村民表示,當時從海南島抵馬生活,入學一年級,因為不會說客話,被同學叫“海南仔”,結果發奮之下,在兩個月內,就學會了客話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