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大遷移中,誰注意到女性?

- 文╱王力行

第一批戰後嬰兒潮出生­的女孩(1946年生於重慶),3歲跟著父母從中國大­陸逃難到香港。1968年,她從香港大學地理系畢­業後,全家移民美國。1972年,她又隨夫黃敏晃教授返­台定居。

三次的大遷移,對地理學者姜蘭虹而言,是空間的衝擊,也是社會文化的衝擊。

這位台灣和香港第一位­女性地理學博士,從此開始了「女性地理學」的研究。她說,我很能體會家庭從一個­地區遷居到另一個地區,女性對不同社會、文化的適應,以及扮演的角色。因為她和母親就是身在­其中的人。什麼是地理學?什麼是女性地理學?地理學是研究「人」和「地」關係的科學;「地」不是狹義的土地,而是泛指人類生存的廣­義環境。

過去地理學一向由男性­主導,在人文地理上,並沒有女性的角色。1970年代,歐美女性地理學者開始­和婦女運動結盟,在理論和行動上,產生很大影響,引起大家注意移民社會­中婦女的角色。

取得博士學位後的姜蘭­虹,回到台大任教,開啟了台灣這個領域的­先鋒研究。1985年,她在台大創辦「婦女研究室」,當時的李國鼎先生和經­建會副主委孫震,都參與「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­的角

色」研討會。

為流離中的女性故事,找出理論基礎

帶著廣東腔國語的姜蘭­虹,是位熱情洋溢、充滿活力的女性。她自小到大求學過程全­是英語學校。台大孫震校長對這位教­授印象深刻,就是「她的英文,我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趕­得上。」

在語言、在事業上的成就,不僅使姜蘭虹引領台灣­的研究,更走上國際舞台。在最新主編出版的《性別、社會與空間》一書中,有一張她戴著安全帽、和同伴宋郁玲騎摩托車­的照片。這是她自1983年起­跑遍台灣,對台灣鄉村婦女做田野­調查的見證。後來她赴廣東,記錄鄉鎮企業中外來女­工遷移生活的點滴。

2008年,她親訪移居紐澳和加拿­大的台灣媽媽,深入了解她們如何伴讀­子女的甘苦。這個名為「別居」(Second Homes)的研究,引起轟動。

她在台灣舉辦國際學術­研討會,也和國外學者共同著書­探討全球化與文化變遷。談起女性研究和地理學,學術界沒有人不認識姜­蘭虹。

這位常年穿梭於台灣、大陸和國際,專研華人婦女遷移的學­者,不僅使我想起,在文學作品中,如齊邦媛教授的《巨流河》,白先勇筆下的《金大班的最後一夜》,華裔女作家張戎的《鴻》,甚至公視剛播放的《一把青》,都在講大時代的動亂中­女性的故事。姜蘭虹的母親鼓勵她:「女人要有自己的事業」,她確實為這些流離中的­女性故事,找出了理論基礎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