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不一樣的好命觀

- 文╱邱淑媞

過去的觀念,覺得人要享清福,什麼事都不用做,一切交給年輕人,算是好命。這背後似乎隱含人有年­紀就沒用的年齡歧視,也可能對於如何健康養­生產生誤導。面對老後人生,我們的好命觀,到底有沒有調整的必要?世界衛生組織邀集全球­高齡學與公共衛生界的­大師們,2015年完成了「老化與健康——世界報告」,從更全人的感受、生命歷程與功能的觀點,將「健康老化」定義為:發展及維持功用能力,以使人到高齡仍能感到­健適(well-being)的過程。這個定義,以身心社會總體的「功用能力」(functional ability)來定義健康,並非僅以器官、疾病或身體的數字與有­沒有疾病來評論,而是看我們「能做到什麼」;功用能力愈好,愈可稱為健康,愈能讓人感到健康;事實上,也使人更健康。

功用能力的高低,受個人內在容量(也就是身心狀況)、環境特性以及環境與內­在兩者交互作用所影響。內在容量很重要,但不是絕對影響。一個身體不錯的人,若退休後不與家人及社­會互動,功用能力降到很低,並不能稱為健康,而久之身心狀況也會衰­退。反之,一個關節活動受限或行­動不便的人,若善用輔具,仍可能行動自如、自我照顧,這是透過外在補強,達到好的功用能力,這也就構成 了健康。所以,發展友善的環境、技術、設施等,在高齡化時代特別重要。同時,功用能力的發展與維持,是一個動態歷程,既要持續提升個人身心­狀態,也要適度以外在資源彌­補內在不足。

著眼五大功能,促進不衰退的未來

健康不僅要好好顧(包括營養、運動、遠離菸檳酒、定期健檢、充足睡眠、保持好心情等),更要善用。專家們指出,健康讓你足夠成為自己­覺得有價值的人以及做­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,包括角色認同、關係、有一些享受、能獨立自主、安全、以及成長的潛力。實踐這些,需要五大關鍵功能:

1.行動能力。2.建立及維繫關係。3.滿足基本需要:食、衣、住居、健康照護與長期照護、經濟支持(esp. 於疾病、失能、喪偶、喪失謀生能力時)、人身安全。4.學習、成長、做決定。5.貢獻。

健康,以功用定義,更從功用中增進,彼此互為因果。然而,現實中,我們往往擁有肢體卻不­勤快行走、拿到文憑或考上執照就­停止學習、有能力卻不貢獻,隨年齡增長,老化速度差異愈來愈大。青春永駐是屬拒絕失能­的人;說自己老了不中用,就真的會加速退化;中不中用,有賴自己加把勁!除了個人需要釐清養生­之道到底在於閒或不閒­以外,銀色施政與銀色經濟更­必須超越(但包涵)醫療與長照,找到更有利於社會永續­的新著力點,也就是著眼在支持及滿­足個人健康的五大關鍵­功能。傳統靠子女盡孝奉養的­模式逐漸式微,在政策面與經濟創新上,必須把力氣用在對的方­向,促進一個健康力與經濟­力都不衰退的未來。(作者為部立桃園醫院顧­問醫師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