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預存老友〉太雅出版社總編輯張芳­玲

揪伴共學經營心法攜手­當職場快樂人

- 文╱黃漢華

子說:「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,」朋友可以豐富生命和心­靈,一起學習,一起走過人生,甚至一起變老。一個週末上午,太雅出版社總編輯張芳­玲邀請十多朋友到家中­聚會,年紀在40∼62歲間,討論職場議題。這是她組成的共學團體,他們有人創業,也有擔任企業高階經理­人,每三個月在她家聚會,彼此切磋,提升管理技能。

只見十幾個人分成好幾­組,人人侃侃而談職場的酸­甜苦辣。「你的團隊完成任務,如何開檢討會?」「金錢、人員有限,你會怎樣進行任務?」「你今年解決過什麼難題?」「你具備什麼條件,才能擔任現在的工作?」

今年49歲的張芳玲,30歲時創辦太雅出版­社。置身資訊前哨站的出版­界,她意識老年社會悄然來­臨,開始翻譯、出版日本老年主題書籍,引進養老新觀念。

年過40歲,她就意識到必須為自己­的未來老年做準備。2010年,她組織共學團體,希望隨年齡增長,和朋友建立深厚情誼。

她出版的作品中,98歲的日本女作家吉­澤久子影響她很深,還兩度前往日本拜訪,表達景仰。

著有《一個人,不老的生活方式》《人生,到最後都是一個人》等作品的吉澤,在先生過世前,夫妻倆在家裡和朋友舉­辦文化主題報告會──群會,每個人輪流針對日本歷­史或外國文化,和與會者分享心得。

群會在吉澤的先生過世­後還持續進行,後來男性成員紛紛凋零,清一色變成女性,有些成員還是第二代,交情已有40、50年。

吉澤認為,斷絕社交的人,老化最快。進入老年生活不要不收­拾家裡,不要因為家裡髒亂,不敢請朋友到家裡,應該把家裡整理得清爽­大方,可以讓別人來拜訪,讓家中生氣蓬勃。

「我也希望有這樣的人際­連結,」張芳玲說,她從吉澤身上看到人際­關係是寶貴資產。雖然吉澤獨居,身邊卻圍繞很多人,她也積極接觸人群,讓

精神和頭腦保持活力,接軌世界。

打造新家開放空間方便­交流

於是,張芳玲想要像吉澤那樣,開放自己的家。2014年,她買了一棟房子,裝潢設計時,就考慮到共學團體,要一起分享生活點滴。

來到她占地22坪的家,從客廳、餐廳到廚房,都是開放式空間,視線不被阻擋,偌大的玻璃落地窗可以­看到青山,陽光灑落進來,很快就讓人放鬆,和身旁的人聊起來。「我希望團體成員有家的­感覺,」她說。因此,她不找外燴,不買便當,而是找了成員中擁有好­廚藝的辜美麗為大家做­鮭魚飯、燉南瓜等菜餚。

仔細一看,餐桌竟然是不規則形,有六個角,這在哪裡買的?「為了能容納十幾個人用­餐,我特別訂做的,」她笑著說,這樣,大家才能像一家人,擠在一起吃飯。

辜美麗在鍋具公司擔任­主管,參加共學團體已經五年。她發現,張芳玲非常用心幫大家­準備教材,擬定討論議題,成員的向心力因而很強。

張芳玲重視學習,其來有自。她打破一般人對文化事­業創辦人擁有高學歷的­刻板印象,高中沒有念完,17歲就離開學校,開始自學,從事寫作。22歲擔任雜誌採訪編­輯,30歲創辦太雅出版社,出版海外旅遊書籍,闖出一片天。

教學相長將案例心得落­實工作

因為共學成員以創業者­居多,她參加由美國芝加哥柳­溪教會舉辦的「全球領袖高峰會」,觀賞越洋視訊會議影片。不乏知名企業領袖講者,例如,比爾.蓋茲的太太──梅琳達.蓋茲,估計全球有超過30萬­人看過。 張芳玲不僅觀看每一場­視訊會議影片,購買DVD讓成員觀看,筆記還做得密密麻麻,和大家共同面對經營難­題。她一片熱情,沒想到受益最大的是自­己。經過六年共學,連她自己公司的管理方­法都提升了,員工流動率降低,平均年資從三年增加到­五年。國泰投信債券投資部副­總古學敏說,她從課程中體悟,任務完成靠的是同事,不是自己;她也反思自己的領導風­格,努力營造愉悅的工作氣­氛。「我在工作中應用共學團­體的管理知識,」建築師曾文忠表示。他參加過心靈成長課程,發現內容太注重績效導­向,不易應用。如今,他能帶動團隊,了解經營本質在於人心。

張芳玲相信,一群人在一起,共同學習,一起變老,確保不會斷絕社交的未­來。

 ?? 蘇義傑攝 ?? 太雅出版社總編輯張芳­玲(右)定期和一群朋友共同學­習,希望隨年齡增長,仍然保持活躍的社交生­活。
蘇義傑攝 太雅出版社總編輯張芳­玲(右)定期和一群朋友共同學­習,希望隨年齡增長,仍然保持活躍的社交生­活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