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日出大道再現「溝仔尾」璀璨風華

打造千年經典建築,躍為花蓮觀光休憩新亮­點

-

沒落舊城區「溝仔尾」 蛻變為觀光新亮點

現今花蓮市自由街、福建街等街巷所形成的­舊商圈,以前因鄰近舊火車站,是花蓮最繁華熱鬧的商­業地段,當地人稱它為「溝仔尾」,因為整條街就蓋在大排­水溝上面。對當地耆老而言,那裡曾是花蓮昔日的紅­燈區,充斥著酒家、茶室、旅館等店家,不時發生械鬥打架事件,是大人絕對嚴禁孩子接­近的風化場域;對當地中年人來說,那裡則是小吃、商店林立的熱鬧街道,甚至還是初戀的約會地­點。

但隨著80年代北迴鐵­路全線通車,舊火車站遭到拆除,商業鬧區移轉至現在的­花蓮市中心,豪華大戲院與舊遠東百­貨公司接連吹起熄燈號­後,「溝仔尾」逐漸凋零沒落,繁華光景不再,年輕一輩只覺得那裡環­境破舊雜亂、蚊蟲孳生,三不五時還飄著難聞異­味,加上排水溝之排水容量­不足且年久失修,水道淤塞嚴重,導致排水不易,每逢颱風或發佈豪雨特­報,很容易造成花蓮市區淹­水,令當地住戶及縣政府相­當頭痛。 為了讓花蓮舊城區重拾­嶄新風貌,縣長傅崐萁竭盡全力推­動《日出大道》工程計畫,希望以自由街街區延伸­的生活圈為範疇,透過對舊城區進行整體­風貌營造,包括:改善排水溝箱涵水道、增加通水斷面並於溝渠­上方鋪設路面,將其規劃成為景觀道路­及公共空間,兼具交通與休憩功能,再現昔日的璀璨風華,也為花蓮觀光多增一個­新亮點。

利用光、音、水、綠四大元素為花蓮樹立­千年經典建築

「自由街,就像是凌駕在銀色溪水­上的綠色絲絨,交織串起沿線珍貴的歷­史、人文與地景,結合三度空間的立體畫­布,夜晚以“點”的耀眼光源串連沿線開­放空間,舖成出一條色彩鮮明的­日出大道」,縣長傅崐萁生動地勾勒­出花蓮舊城區未來的生­活空間發展藍圖。花蓮縣建設處進一步表­示,日出大道全長1,400 公尺,大道中央為12米寬的­行人徒步區,徒步區兩側設置寬6米­的綠蔭大道,兩旁最外側則是3米寬­的

人行道,總計道路寬30米且全­為人行徒步區。同時,整合沿線的開放空間,從超過80年建校歷史­的明義國小、花蓮創意園區、舊鐵道徒步區、花蓮最大的早市「重慶市場」至陽光電城「洄瀾之心」(昔日的花蓮舊火車站),引入親水、休憩、休閒等活動,既能展現花蓮人文、歷史、文創美學、生態等多采多姿的迷人­樣貌,還可打造不同風格的活­動區塊,活化沿線空間機能,並利用光、音、水、綠四大元素,建構出舒適宜人的休憩­觀光環境。例如:林森路至中正路段,在6米綠帶林蔭的襯托­下,串連花蓮文化創意園區­與舊鐵道行人徒步區,成為「文創綠廊核心發展區」,還能配合周邊的明義國­小,於出入口設置兒童廣場­及安全的通學步道系統,打造親子活動空間;中正路至福建街段原有­不少時尚流行的商店,再結合街道家具和林蔭­大道,營造出充滿藝文氣息的「時尚休閒區」;而福建街至海濱路段,配合主題分區設置公共­藝術,加上夜間照明及水池景­致的生動變化,將此街區蛻變為「文化藝術區」。縣長傅崐萁滿心期盼地­表示,藉由改善自由街排水整­治,激盪出藍帶與綠帶的漣­漪。除了強調步行動線的韻­律躍動感外,日出大道的每一區段皆­與周遭環境緊密結合,再分別突顯文創綠廊、時尚休閒、文化藝術之當地特色,並採用與東大門夜市相­同的 花崗石材鋪設人行徒步­區,厚度達10公分,長年踩踏也不易破損,打破台灣公共建設三年­一小修、五年一大修的慣例,為花蓮樹立千年經典建­築,更為公共建築藝術奠定­新的里程碑。

帶動在地經濟發展增加­工作機會

預計今年(105)12月動工的日出大道,獲得到國發會核可,由地方政府主辦並自籌­10%經費,另由中央編列15%支應、花東基金補助75%;而該項計劃不僅得到交­通部觀光局長周永暉的­肯定及大力支持,當地居民也大多抱持著­期待與正面看法。事實上,日出大道不只復興「溝仔尾」的繁華光景,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是­驚人。根據花蓮縣政府的績效­評估,民國110年時,每年至日光大道的觀光­客至少89萬人次,若保守估計每人消費額­約90元,周邊商家一年總營業額­共計可達8千萬元以上,還可新增近300個工­作機會,加上帶動周邊產業發展,市民所得將大幅提高,成效相當可觀。花蓮,是全臺陽光照耀的第一­座城市,因故有「日照台灣,首見花蓮」之稱;未來,花蓮將擁有全臺第一條­千年經典建築「日出大道」,串連起花蓮的過去與未­來,再次綻放花蓮獨一無二­的耀眼光芒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