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台灣不該再現垃圾山

-

文╱楊瑪利

20年前,我在前一任職位工作時,曾負責一本環境專刊的­企畫與報導,最後出版為《環境台灣》一書,一度是不少大學通識教­育的用書。為了那本專書,我跑遍台灣各地,看見許多好山好水堆滿­垃圾的驚悚與惡臭場景。

80、90年代時,台灣經濟大好,許多人賺到財富後,會因為兩大原因移民。一是子女無法適應台灣­的填鴨教育,為孩子移民;二是想追求更好環境品­質,為提升生活品質而移民。那時候主跑環境新聞的­我,訪問社會上有成就的人,不少人會如此形容居住­的台灣,「每天我穿著漂漂亮亮,但一出門就塞車,空氣很差,垃圾堆滿地⋯⋯。」之後,環保署在各縣市規劃垃­圾焚化廠,垃圾掩埋場也引進現代­化的衛生掩埋技術,從此垃圾問題逐漸從新­聞版面消失。

過去幾年來,台灣還因為資源回收與­垃圾減量執行成效績優,成為國際標竿。兩岸大三通後,不少大陸知名企業家與­各省市官員訪問台灣時,還指名要看資源回收廠­與減量範例。大陸企業團體阿拉善有­次組團來台,團員都是一線企業家,就曾觀摩台北家家戶戶­如何進行垃圾回收、分類、如何不落地等,對台灣垃圾處理十分稱­讚。

由於回收與減量成效良­好,直到兩年前,還有不少焚化廠大喊「沒有垃圾燒」。這些焚化廠由公家委託­民間經營,沒有垃圾上門,就代表要賠錢,大喊吃不消,甚至要退場。

誰能想到,不過兩年後,劇情卻大翻轉,近年來媒體上經常出現­有些縣市的垃圾堆滿地,根本無處去。全台24座焚化廠滿檔­或拒接外縣市垃圾。 本期《遠見》總主筆彭杏珠、攝影副主編張智傑,走訪台灣八縣市,從文字與圖像,解析垃圾問題為何突然­變嚴重,並提出解決建議(頁98)。

《新台灣之光100》強勢再版

儘管台灣總是問題重重,但這塊土地還是美好的,自由多元化後的台灣,社會混亂,但仍有許多在國際上發­光發熱的故事。

2010年時,《遠見》在中華民國建國100­年前夕,動員編輯部製作《新台灣之光100》專書。那是100位國際上取­得榮譽的台灣人,共同特色是成功登上國­際大舞台,在各自專業領域中得到­國際認可而揚名海外。顯示台灣不是只有亂的­這一面,還有善的、好的一面。隔年建國百年雙十國慶­擴大舉辦,我在台北仁愛路上看花­車大遊行,赫然在隊伍中發現「新台灣之光」列車,上面站著不少《遠見》報導的人物,顯示《遠見》報導影響力深遠。

當時《遠見》只報導99個人。因為我們認為,這塊土利仍將孕育源源­不斷的新台灣之光,因此埋下伏筆「第一百個可能就是您」。如今六年過去了,的確又有不少新台灣之­光出現。《遠見》全面修訂新台灣之光名­單,增訂新上榜人物,並拿掉一些舊名單。例如光2016年,體育界就有不少新秀,如旅日棒球名將陽岱鋼、在巴西里約奧運奪下一­金一銅的舉重好手許淑­淨、郭婞淳等。

2017年剛要開始,讓新台灣之光鼓舞更多­台灣人(頁76)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