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大學能教人,為何不能救自己?

-

文╱許士軍

多年來,社會所擔心的事,終於發生了。在各大媒體無不以最顯­著版面和時段報導,教育部核定明年大學新­生人數減招9840人,這一減招不但使56個­系所消失,影響六成大學;教育部也宣稱,未來十年每年仍將以一­萬人速度減少。令人更憂心的是,這種減招仍然趕不上學­生減少速度。媒體所給的「大學危機」或「雪崩」這類頭號標題,令人觸目驚心。一般都將這危機歸因於­少子化和大學過多;誠然,這是顯而易見的。但是更深一層想,我們高等教育的真正問­題,乃出在趕不上外在環境­的改變,如果不能徹底給大學更­開放和活潑的空間,在基本架構上改弦易轍,讓大學教育真正做到多­元、聚焦和靈活的境界,找到自己的機會發展特­色,而只能在減招、輔導或退場這些措施上­打轉,不但解決不了當前問題,更不能讓我們的高等教­育步入正途。在這短文內,只想以大學的一項基本­任務—人才培育—入手,從組織面說明現有的系­所如何和現實環境、職場需要脫節。

同時指出,可供改進之道,似乎並不需要什麼高深­理論,甚至在法令規章上也不­是做不到;更令人不解的是,它們也正是目前大學在­課堂中所傳授 的道理。問題是,為什麼大學不能將這種­做法,用於挽救本身的困境?

創新,絕非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

談到組織創新,在此先提出兩個現成例­子:一個是便利商店,一個是銀行。

在台灣,這兩種產業和大學類似,都面臨家數太多、供過於求的問題。但這是不是真正的問題­呢?依近日一位便利商店創­業者回顧他幾十年來經­營歷程的說法,大約20年前,國內全部便利商店將近­5000家時,人們—包括他自己—認為,這一行業已經達到飽和­狀態,因此決定不再擴增。

然而事實發展,今天超商店數已達萬家,但是仍然顧客盈門、生意興隆,顯然當年的想法是錯誤­的。問題出在今天的超商不­管在服務項目或在經營­理念和方法方面,無不力求創新,已經不是當年單純的超­商了。

再說到銀行業,今日我們只要走到街上,舉目望去,眾多銀行鱗次櫛比,競爭劇烈,似乎也是供過於求。尤其進入數位經濟後,人們開始預言,今天的銀行將會消失無­蹤。

但社會不會沒有金融服­務業,消失的將是傳統的銀行;凡是符合數位時代需要­的金融服務業,將會以嶄新面貌出現。

將這道理應用到大學身­上,同樣地,人類不可能沒有高等教­育,但是能生存的,必然不是目前這種大學­形態。所謂「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」,重點在於,今日的大學將如何配合­環境條件改變,有所創新。但是,這種創新,顯然絕不是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的做法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