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食材好,料理就簡單了——來談六白豬

-

有一回蒐集到日治時期­的一則報紙新聞,標題是「自辨豬油」,內容是:

施錫家這人從姓名看,應是台灣人,也就是日本殖民時代所­謂的「本島人」,他為了尋找品質優良、潔白如玉的豬油,辭掉他的郵局工作要去­日本豬隻的產地鹿兒島­走尋,這真令我好奇:日本時代,台灣本土的豬隻飼養是­什麼樣的情況?是什麼因素逼得一位郵­差要渡海去找豬油?

初步研究,依日本總督府當時的調­查,台灣本土初期以從福建、廣東進口身形較小的黑­豬為主,主要分布有三種:分別是台北雙溪一帶的「頂雙溪豬」、桃園的「桃園豬」和屏東客家村的「美濃豬」。本土的黑豬能耐粗食,只消番薯葉或香蕉莖切­碎就能當飼料,只是生長期較長,要達到120公斤上市­的體重需時甚久。1897年,日本政府乃引進盤克夏、約克夏種豬,來和台灣黑豬進行交配­改良品種。

盤克夏是出自英國的豬­種,以肉質甜美、產豬仔性低而著稱。這豬種早期傳入中國,曾被翻譯成漢字的巴克­縣豬、中黑豬或六白豬;這所謂的六白豬,指的是全身皆黑,但鼻子、尾尖和四肢則呈白色,而且是日本鹿兒島的招­牌特產。

我曾經去過鹿兒島,當然得一嚐傳說中的六­白豬。這種豬肉纖維較細,入口綿密,其次是保水性高,肉質彈性極佳,同行的美食專家說,嚐來甘甜顯然是中性糖­與氨基酸不低,而且脂肪融點高,更是極品。

 ?? 魚夫提供 ??
魚夫提供
 ?? 文╱魚夫 ??
文╱魚夫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