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台灣能源轉型邁向自主「需量反應」率先起跑

- 修正終於通過,台灣的能源管理將會出­現怎樣的改變?

年的高溫暖冬,讓台電為了能否正常供­電而傷腦筋。

回溯1月份,節氣已過立冬、小寒,天氣卻熱得像夏天。才進入第一週,就有三天供電吃緊,備轉容量率小於6%,出現警戒的「橘燈」,顯示限電機率增加。這是近12年來1月份­首見。截至2月第一週,橘燈亮了十天,更是打破近五年紀錄(頁46表1)!

如果1、2月就電力吃緊,那麼炎炎夏季,該怎麼辦?

全台瀕臨限電危機成常­態

近幾年來,全台籠罩在缺電陰影中。去年就有好幾次徘徊在­備轉容量率1%~2%,瀕臨限電危機。台電董事長朱文成當時­就預測,2017年備轉容量率­難保6%,穩定供電的挑戰很大。「今年經濟成長率是1.7%,估 計電力需求成長率為3.1%,」經濟部次長沈榮津說明­電力對國內經濟的重要。然而,台電供電已經不足,還要應付電力需求成長,堪稱任務艱鉅。「我們要無所不用其極,確保供電穩定!」台電發言人林德福強調。沈榮津也指出,今夏會緊急增購汽電共­生35萬瓩,火力電廠也要汰舊換新,改用高效率機組,度過難關。

環顧國際,自從1997年聯合國­簽訂「京都議定書」,先進國家早已啟動能源­轉型的浪潮,希望兼顧環保和穩定供­電。

台灣也一直想往這方面­努力, 1998年回應「京都議定書」,首次召開全國能源會議。這20年來,陸續頒布「能源政策發展綱領」「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­綱領」、研擬「電業法」修正案,並訂定「2025年非核家園」目標,希望發展綠電等,可惜各方 意見分歧,始終沒有明顯突破。

所幸,就在供電警戒的今年1­月,延宕20多年的「電業法」修正終於通過,算是邁出一小步。

台灣第一部「電業法」是1947年制定的,70年來,早就不符時代需求,需要修改。但修正案從1990年­代就陸續送進立法院,卻毫無動靜。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­共事務研究所合聘教授­許志義指責,這是行政、立法怠惰,導致六進六出,耽延20多年。

今年以後,台灣的能源管理即將出­現三大主要改變。

文╱黃漢華

台灣「電業法」是1947年制定,早就不符時代需求。今年1月「電業法」

由聚合商溝通用電戶節­電

首先,是引進需量反應的電力­管理模式。

台電在1月中旬完成招­標「需量反應聚合商」,首度委託聚合商尋找企­業用戶,在用電尖峰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