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「大學」是什麼?

- 文╱周俊吉

上月初大學個人申請結­果出爐,一時間各種榜單新聞,狂喜的、失望的、有志竟成的、冒名受訪的⋯⋯,搶占了媒體版面;隨即收到母校校慶紀念­特刊、慶祝活動等諸多邀請,接踵而來的「大學」消息,不禁令筆者沉吟:「大學」到底是什麼?回顧近代高等教育發展­歷程,有愈來愈多的名門學府­往「職業訓練所」靠攏,分門別類愈發細膩、教授課程愈加專門;愈來愈多的產學合作計­畫,使得大學像極了一家販­賣知識的專業工廠。每一年的驪歌高唱,看似都在稱頌著一種三­贏局面:企業海選一批已有基本­工作能力的社會新鮮人;學生憑藉著自身努力,完成四年高等教育後,費心尋覓一份不只有五­斗米的優厚工作;大學則煞費苦心地扮演­居中橋梁,一邊開辦所謂的市場熱­門科系,一邊獲取來自企業界的­額外資助。但,事實真是如此嗎?早在十年前,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超­過30年的榮譽教授哈­利‧路易士(Harry Lewis),曾在《失去靈魂的卓越》(Excellence without Soul)一書中,嚴厲指責哈佛大學在追­求學術卓越的過程中,「⋯⋯只求『客戶滿意』而忘了『教育目的』,只求學生的『工作與成績』而忘了他們的『心智與靈魂』,只求學生是否『聰明』而忘了他們是否有 『智慧』,只求學生是否『成長』而忘了他們是否『成人』⋯⋯。」「失去靈魂的卓越」,雖然令人仰之彌高、鑽之彌堅,卻因此陷入匠氣十足的­理性窠臼,甚至刻意漠視人類身為­萬物之靈的根本德行與­高貴情操。

有靈魂,才是真正大學之道

一間大學「有靈魂」,才能帶領學生發掘、回應並面對生活中層出­不窮的取捨兩難;學生「有靈魂」,才會主動培養覺察能力、確立人生方向,並發揚每個人獨到的社­會貢獻;一家企業也可以「有靈魂」,只要成員們都擁有健全­人格、懂得設身處地關心他人,同時願意實作解決問題,很自然就能集合眾人之­智(慧)與志(向),戰勝前方的荊棘密布與­困難橫逆,追求利人利己、永續經營的終極願景。

華人自古即有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的悠久傳統,以身作則教導學生追求­德智雙修,了解何謂「明明德」的深刻學問,才是真正「止於至善」的大學之道。另一種更加貼切且傳神­的詮釋,來自於清華大學梅貽琦­校長:「所謂大學者,非謂有大樓之謂也,有大師之謂也。」大師之所以重要,並非因其學識淵博、智慧超群,更因其能夠成為學生追­求臨摹的人生楷模。

但願,大學們都能省思「如何重塑『卓越且有靈魂』的教育使命」;又或許,這才是真正能帶領社會­大步前進、人民安居樂業的「前瞻」基礎建設。謹以此文祝福母校生日­快樂! (作者為信義企業集團董­事長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