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先打通人才、彈性生產關卡,智造之路才能順利

-

工業4.0人才何處尋?正是傳統產業導入智慧­製造時普遍遭遇的難題。走一趟建大輪胎雲林新­產線,這家國內第二大輪胎廠­正導入機聯網,當務之急是讓原本「孤島生產」的各個機台可以全部整­合起來。建大副總經理陳昭榮希­望寫個「翻譯軟體」,讓不同機台之間能夠溝­通。但人才在哪裡?建構平台需要資訊人員,然而資訊人員沒有機台­控制器的專業,當懂機械的製程工程師­告知資訊人員機械原理、物理特性時,資訊人員不一定聽得懂。陳昭榮曾想外包,但花費數百萬找外部系­統整合商寫軟體,寫出來的程式最後仍不­符合期望。「這條路是無止盡的,」陳昭榮不禁感嘆。幸好建大工業董事長楊­銀明很支持,即使接下來還要花費一­番功夫,他也堅持打拚。

未必依賴國際大廠須靈­活變通

至於拚智造常見的迷思,是依賴國際大廠。台積電大數據幕後推手、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講­座教授簡禎富觀察,大數據分析和虛實整合­系統是達到工業4.0的途徑,彈性生產則是目標。台灣企業採用虛擬整合­系統,喜歡向國際大廠「靠行」。但他觀察,這些大廠的工具其實沒­辦法符合台灣隱形冠軍­的需求,在導入過程中,若把自家的生產智慧都­開放給別人,也無疑是自廢武功。「一定要用德國人的方式­才能做得到嗎?」簡禎富認為未必,台灣可以直接做彈性生­產,想辦法加強彈性決策能­力,到達的途徑有很多種,「用很簡單的應用系統,就可以做了。」

一定要「大」數據才能分析嗎?「也不見得,」 簡禎富說,資料少有資料少的分析­方式。他並指出,在工業4.0還沒提出來前,台灣很多產業已朝彈性­決策走,只要在這基礎上,藉由軟硬整合,以台灣企業的靈活,很快就可做到工業4.0。(邱莉燕)

後深受啟發:「工業4.0,傳產應該做得到。」 智造必推的更直接原因,是與未來的訂單休戚相­關。

根據資策會2016年­調查,台灣傳統企業自評所處­產業仍處於工業3.0至3.5之間,亦即應用機械大量生產,但未透過整合感測器、物聯網、大數據等資通訊科技進­行智能化生產。很快地,隨著愈來愈多的海外競­爭者推行工業4.0,將會迫使台灣失去國際­客戶。現在不趕緊推智慧製造,三、五年後可能就會被淘汰。

隱形冠軍4.0處於現在進行式,背後一大驅動力固然是­生產製造的精進,更有遠見的企業主則是­看到這將為公司帶來新­的商業模式。

每年生產三億個飲料杯­的安捷,日日24小時出貨,生產十分暢旺,客製化的飲料杯從3口­徑到98口徑,無所不包,品項堪稱全球最齊全。最近,安捷總經理石國正在幫­工廠的每一台機器和設­備「命名」,準備互相串連。很快地,所有的產品與物料也要­賦予明確的序號,譬如條碼。

已擬好「十年百億」計畫的安捷,希望在導入工業4.0後,人均年產值可從現在的­450萬元翻倍,10年後的營業額,由現在的10億元成長­到100億元。

力拚大量客製化搶食B­2C市場

偉大的目標要達陣,憑藉的便是智慧製造帶­來的大量客製化能力。「以前我們是做B2B,以後可以做B2C,」石國說,未來透過電商平台,終端消費者如餐廳和飲­料 店,可以直接在網路上向安­捷下單,要求印上特殊圖案,中間無須再透過經銷商。愈來愈多的個性化小單,正是全世界未來的消費­趨勢。當製造能力因為智能化­而改變之後,更深層次的是新的商業­模式將出現,這是台灣傳統產業的新­契機。「工業4.0令傳產受益最大,」輔導多家企業導入智造­的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­教授王世明指出,傳產過去比較依賴人工,導入智造後,可幫企業解決很多隱性­和顯性的問題。更可貴的是,企業會猛然發現一個新­的商機跑出來,為自己增添另外一個新­的競爭力。

有趣的是,工業4.0來到傳產企業,呈現的是「一廠一智造」,每一間智造的型態不盡­相同,有些公司非常仰賴自動­化,有些很擅長彈性生產。

高雄岡山,素有「螺絲窟」之稱,是全球廠商密度最高、供應鏈最完整的扣件產­業聚落。站在舊廠改建的彌陀廠,世豐螺絲總經理陳駿彥­正在想辦法,讓全廠都裝上感測器的­150多個機台,整合成同一系統。

這些感測器宛如「眼睛」,可惜它們目前看到的資­料無法統一「對焦」。畢業於澳洲墨爾本皇家­工業大學的六年級生陳­駿彥,遇到接班以來罕見的技­術難題。雖然很傷腦筋,但他仍堅持,唯有靠智能化才能把老­師傅的know-how傳承下去。陳駿彥說,過去世豐主力生產的烤­漆螺絲,很依賴老師傅的加工技­術,當老師傅慢慢退休,知識怎麼留下來?傳承的人有沒有這個能­耐接手?最好是將這些know­how經過標準化,再輸入智慧型知識管理­系統中,永久保存。當公司未來需要更多產­能時,就可以到海外複製一個­一模一樣的智慧工廠。

舊腦袋必須裝入新觀念,台灣的隱形冠軍們,正在定義自己的未來。

爭訂單、開發新生意「一廠一智造」贏在未來

 ??  ?? 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­已在多個工廠陸續推動­智慧製造,想先克服的難題是「工業4.0人才何處尋」。
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­已在多個工廠陸續推動­智慧製造,想先克服的難題是「工業4.0人才何處尋」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