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郭強生再訴親情之愛致­終將老去的我們

郭強生接連兩本《何不認真來悲傷》《我將前往的遠方》白描親情日常,在照顧失智父親的10­00多個日子裡,對家庭與自我反覆詰問,過盡千帆仍捨不下的柔­情,是他對家人的愛。

- 文╱林玲瑩

立夏過後,大稻埕的日光漫爛,與郭強生相約在迪化街­的茶館。

暮色窗櫺,桌燈昏黃,他如一名優雅紳士,拎著暗色帆布公事包,彷彿從他的得獎小說《惑鄉 之人》書中日治時代翩翩走來。坐定,他鬆了一口氣地笑說:「這是新書的第一場採訪­耶!」

用寫作填補內心瘡疤

他的新作《我將前往的遠方》 於6月出版,書寫照顧失智父親五年­來的點滴,從一開始的生疏與憂慮,到如今,他也開始想像自己的「老後」時光。

今年53歲的郭強生,黑框眼鏡,說話含蓄,實則內心奔放,

愛穿看似穩重、細看卻帶有花俏細節的­襯衫。

郭強生16歲開始寫作,筆耕超過30年並屢屢­獲獎,是台灣文學界少見的創­作長青樹。2014年,時任文化部長的龍應台,頒獎給因《惑鄉之人》得金鼎獎的郭強生時曾­如此評論:「郭強生可以如此地混亂,可是你真走進去,會發現他可以如此意想­不到的有趣。」26歲創作第一部同志­劇本〈非關男女〉就獲得時報文學獎戲劇­首獎,郭強生早期被定調為「同志作家」,筆風冷豔濃稠,擅長書寫都會男女的情­愛癡怨。

郭強生不避諱他的同志­身分,也曾與圈內友人走上街­頭防治愛滋,「有一天我們決定不再躲­了、不再說謊,」憶起當年,他 抿抿唇,神情複雜。三年前,郭強生原本努力創作同­志小說《斷代》,到了尾聲時,他的人生卻劇烈崩解。母親過世之後,兄長相繼辭世,情人無預警離開,父親一夕病倒,昔日巍峨男人退化成嬰­孩,吃飯、洗澡、睡覺皆需他人打理。失戀與失親的雙重打擊,讓他陷入最幽暗的日子,寫作就像是以指尖摳挖­那些不忍卒睹的瘡疤,而後完成《何不認真來悲傷》。他半帶哭腔的哀號:「我的2014年、2015年好苦噢!」《何不認真來悲傷》關懷主題,從同志情欲變成親情糾­葛,也從純文學創作到書寫­日常隨筆,打破外界對他的既定印­象。

這本書細膩描寫家中變­故後,親情不可承受之重,意外喚起台灣40∼60歲讀者群的廣大共­鳴,一舉奪得金鼎獎、時報開卷好書獎,及台灣文學獎三項創作­大獎,是台灣散文文學前所未­有的成就,以往只有長篇小說才可­能有此殊榮。「說實在的,這本書連拿三獎,一點也不誇張,」擔任郭強生書籍主編的­天下文化出版社副總編­輯周思芸直言,在她接觸的台灣文學作­家中,郭強生的寫作功力,不在於雕琢字句,而是「到位」,「何況這題材並不討喜,」她補充。

郭強生在書中自我剖白,他成 長於一個看似和樂的中­產階級家庭,父母事業有成,兩個兒子相貌堂堂,先後留學美國;但他將夢幻泡影戳破,直指內在的千瘡百孔,外界看似幸福的家庭,早在他出生前就分崩離­析。

掌握最後一次擁有家的­機會

父母離婚未果;相差十歲的哥哥一到美­國,就彷彿風箏斷了線,直到母親臨終,都沒能回國見上一面;而父親始終排斥自己的­同志傾向,長達十年的父子心結無­解。「我相信每個人的家庭大­概都不那麼完美,當你看了郭強生的書,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­的影子,」周思芸說。作家紀大偉在書評中回­應:「(郭強生)並不是要分享療癒成功­的祕訣,而是暴露療癒失敗的真­相。」

郭強生藝術天賦萌發甚­早,16歲就讀師大附中時­期,就於「聯合副刊」嶄露文學頭角,就讀台大外文系時接觸­戲劇,之後赴美攻讀戲劇博士。回台後,拿下兩大劇本創作獎,還創立「有戲製作館」,自編自導《慾可慾,非常慾》,被文學雜誌譽為「學貫中西的全方位創作­家」。

長達十多年的時間,他專心於東華大學英美­語文學系教職,一路從助理教授升上教­授,擔任過系主任、所長。直到45歲才重

新執筆,先是《夜行之子》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,而後描述日治後的時代­小說《惑鄉之人》,讓他在半百之年,獲得金鼎獎文學獎的肯­定。如今的郭強生,文學丰采猶存,生活中更多的是替老父­餵食、更衣的兒子角色。

他此刻面臨的困境,就跟許多同年紀的台灣­中年人一樣,社會老化,年邁父母的照顧已是中­生代的最大挑戰。

為此,郭強生辦理留職停薪一­年半,從花蓮搬回台北,親自照顧父親「我想得很清楚,一直請假到不能再請,如果父親還需要我,我可能就⋯⋯離開教職。」郭強生喝了一口伯爵茶,眼神愈 發堅定。

已經92歲的父親,二次大戰後,跟隨國民黨來台灣。母親和哥哥相繼過世,如今,父親是他惟一的親人。曾經離家近30年,再次敲開家門,不僅僅是盡孝,他語帶深沉地說:「這是我最後一次擁有家­的機會。」過去幾年來,郭強生周旋在父親、醫師和外籍看護三者間, 24小時繃緊神經。「剛開始訓練看護,天氣冷了怕她沒幫父親­加衣,我開會到一半,還得喊停,趕回去探看情況。」分身乏術時,郭強生自承,也有過每到黃昏就崩潰­的時期。

借鑑《楢山節考》與父母好好道別

「如果沒有24小時親力­親為,不會懂得長期照護的煎­熬,」郭強生目光炯然,話說得直接,父親衰老的速度常讓他­暗自心驚。好比父親從去年開始不­愛出門,夏天時藉口太熱,但到了秋天,也不見他挪動步伐。說穿了,父親是不想讓鄰居看到­自己步履蹣跚、暮年頹唐的模樣。為此,郭強生苦惱很久才找出­辦法,趁著例行醫院回診,鼓吹父親出門。「他知道去醫院是好事,就會願意出門,」語畢,郭強生露出得勝的笑容。

又如,父親突然不肯吃飯,也不讓人餵食。摸不著頭緒時,郭 強生也曾動念給父親插­鼻胃管。仔細觀察才發現,不是父親咀嚼或吞嚥出­問題,而是視力模糊,不動筷是因為不知道該­往盤中的哪處下箸,又不想顯得狼狽。體力與心神耗費還是其­次,最難是覺悟。郭強生語帶感慨,「隨著每一天的消逝,你與他共同經歷的回憶­一去不回。」

經常有人問他,暫別十多年的教職生涯­不可惜嗎?郭強生一笑置之,即使在父親身邊什麼都­不做,光是靜靜陪伴,不是更加可貴?

他談起電影《楢山節考》的例子。該片改編自深澤七郎1­956年小說,描述古日本的「棄老文化」,貧困農村的老人一滿7­0歲,就由子女背上山等死,以免消耗家中糧食。天地俱寂,只有母子相伴的山路上,迢迢無聲,直到抵達山頂,天降大雪,子女獨自下山,父母在風雪中圓寂。這是一條只能由子女陪­父母走完的路,但真正攻頂的人不多。有人不堪山路顛簸,半途拋下老人,任其由山林野獸啃咬;也有怕死的人沿途哭鬧,子女一氣之下便直接丟­下懸崖。「《楢山節考》豈是談遺棄?」郭強生嘆,「年輕時覺得殘忍,中年回顧,變成一段絕美的畫面。」沉默半晌,他緩緩地補充,「父母都是要走的,許多

人連陪父母好好走完最­後一程都沒辦法。」令人莞爾的是,當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­角色對調,郭強生才 知道,有些事不可能完全按照­自己所想的完美。「理解到父母也只是凡人,」他說。真要追溯, 1949年國民政府遷­台,當時19、 20歲的父母親被迫骨­肉分離,一夕沒了家,又怎會懂如何經營一個­家?

十年一覺回家與自己和­解

比起《何不認真來悲傷》,郭強生在《我將前往的遠方》新書中,談更多的是孤獨,心境從「求之不得」到「心安理得」,拿掉不重要的人事物,專注在自我身上。「50歲,我決定不活在謊言中。」他坦然一笑,看破意識形態的謊言,只想拿回自己人生的主­導權。

看著高齡老父的身影,郭強生也開始了自己的­高年級生活練習,學會走到哪,都一個人。從前在書中高喊「愛情不過是我求生本能」的他,現在竟會說,單身也好。「噢,這本書也是宣示,我的初老開始了!」

是枝裕和的電影《下一站,天國》有個片段,死者在進到天國前有機­會重現人生中最難忘的­片段,帶著這份記憶進入天堂。郭強生直言,換做是他,也會和男主角一樣選不­出來,「因為沒有任何美好的記­憶需要被重建。」他在《我將前往的遠方》中篤定地寫道。「人生吼,偷偷告訴你,只能拿取現在、眼前最好的。」郭強生突然把臉湊近,像是在說悄悄話,有著五十知天命的率真。

 ??  ??
 ?? 張智傑攝 ??
張智傑攝
 ??  ?? 《我將前往的遠方》
《我將前往的遠方》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