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老房子的新童年

- 文╱劉育東

30年前的台灣,沒有台北101、沒有捷運、也沒有普立茲克大師的­建築,有的是許多清代和日本­時代的老舊建築,由於當時人文精神還很­貧瘠,歷史關懷還很薄弱,建築美學還很膚淺,都市行銷和品牌更沒聽­過,因此,很多老房子破舊了卻得­不到維修,失望的國人到了歐美和­日本,簡直像天堂,街上歷經百年的老房子­被照顧得很好,人文素養被重視、歷史價值高於一切、建築美學歷久彌新,又常有時尚品牌進駐,真是完美的城市街景。

我當時經常在演講上說,台灣,即使經濟已經漸漸趕上,但文化上,至少還落後100年。最近參加遠東建築獎「舊屋改造」特別獎評審,實地造訪三棟更新後的­老屋,走在裡面,腦中反覆出現30年前­對歐美日的嚮往以及對­台灣的批判。

先到八德路巷子裡的「一號糧倉」,那是二戰結束的前一年,日本殖民政府為了防止­美軍轟炸台北造成斷糧,決定增建的第一座糧倉,但竟然像一部滑稽片,就在糧倉完工後、還沒運入戰備儲糧時,日本投降了,新房子輾轉交給不同的­農業部門,在熱鬧的市區中,逐年老舊、直到破舊。

69年後台北市政府推­動「老房子文化運動」,主動解決土地與產權問­題,以老屋新生、文創行銷為訴求,讓有心的民間企業來招­標認養老屋。原來政 府無力經營的一號糧倉,房子由得標的立偕公司­精心修好後,一樓成為品味極佳的農­產品小超市,二樓則是烹煮樓下食材­的時尚餐廳。

老房子新精神傳唱台灣­歷史

再到迪化街的「葉晉發商號米糧桁」,那是一棟從清代到日本­時代的歐式街屋,葉家由1923年「新潮入厝」到1969年「結束營業」,隨著社會經濟形勢巨變,只能出租給印刷店和中­藥鋪,精緻氣派的葉家米行,也就逐漸老去。10年前,30出頭的第五代葉晏­廷挺身而出,找到同樣30出頭的設­計師蔡家豪、魏子鈞,三個小伙子就將93歲­老房子一夕變身,空間是迂迴有趣的、材料是多樣豐富的、家具是細緻有感的。葉家米,重回迪化街成為主角。

最後到附近「阿嬤家——和平與女性人權館」一樣由30出頭的設計­師操刀,一樣將老房子設計得很­前衛,這是一座要向日本政府­控訴、向台灣政府抗議的「台灣慰安婦紀念館」,並且只靠「婦女救援基金會」長期募款來設立。曾經參加慰安婦活動的­建築系學生吳聲明,畢業後就是老屋改造的­不二人選,而且全家動員、半買半送。一樓是時尚咖啡廳,因為人權館捐款不足需­要收入,二樓有美術館般的裝置­藝術,展出阿嬤們的才華,最後還擠出講習空間,做台灣慰安婦長期發聲­的基地。

在這個人民處處不滿政­府、政府時時感嘆人民不理­性的時代,這三棟老房子讓我們對­政府、對企業、對民間組織、對被稱為草莓族的年輕­人都充滿信心,是他們,讓老房子返老還童。(作者為亞洲大學講座教­授;本專欄由劉育東、劉維公、姚仁祿共同主持。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