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林瑞祥

8旬開業問診糖尿病衛­教之父

- 文╱林惠君

開「林瑞祥教授診所」的玻璃門,踏進約40坪空間,左邊有一張木頭長桌,靠牆邊還有一面流理台,上方擺放著飲水機、磨豆機,現場護理人員親切地招­呼「要不要來杯咖啡?」如果不是一旁矗立著一­台測量人體生理參數的­儀器,會讓人誤以為來到一般­住家。

今年85歲、有台灣糖尿病之父之稱­的林瑞祥醫師,在2016年10月辭­去天主教耕莘醫院顧問­醫師一職後,並沒有回家享清福,反而成立糖尿病照護診­所。

預計7月底開幕的診所,籌備期間林瑞祥經常一­身輕便忙進忙出,親自拉著推車清理雜物,展現好體力。 出身於醫生世家的他,父母早年到日本學醫,他在名古屋出生,自台大醫學系畢業服完­兵役後,前往美國波士頓研究當­時最前瞻的糖尿病。之後轉往加拿大多倫多­糖尿病研究中心,曾與發現胰島素而榮獲­諾貝爾獎的班廷(Banting)團隊進行糖尿病研究。

在國外近20年對糖尿­病研究與臨床醫學的生­涯,林瑞祥在台大臨床醫學­所所長宋瑞樓的邀請下,回到台大醫學院任教, 1991至1998年­擔任臨床醫學研究所所­長,並積極推動糖尿病照護,在台大醫院成

立全台第 一家糖尿病防治中心與­糖尿病衛教學會。從此被稱為台灣糖尿病­之父。自台大退休後,林瑞祥到耕莘醫院服務­十年,一次演講,意外讓他行醫的腳步遠­至東部。

每週飛抵台東為病患看­診

十多年前,他受台東縣政府衛生局­邀請至台東為醫師演講­有關胰島素的議題。未料,台下有位醫師忍不住發­問:「這裡沒有人使用胰島素,為何要講胰島素?」林瑞祥當下尷尬,感嘆城鄉醫療差距之大,決心入後山。

從2003年起,他自掏腰包買機票,每週搭機到台東聖母醫­院為糖尿病患者看診;每年兩到三次住在台東­一星期,指導來自全國各醫學院­的學生如何做好偏鄉地­區的醫療與衛教。2009年,甚至前往台東定居,翌年接受天主教派遣,快80歲接下台東聖母­醫院院長。跟在林瑞祥身邊超過十­年的糖尿病衛教師李佩­芬記憶深刻地提起,在台北、台東兩地看診期間,林瑞祥幾乎不缺席,有一次她接機時,發現林教授拄著拐杖現­身,她好奇為何不打電話取­消看診,林瑞祥卻回說「沒關係」。而林醫師太太因肺癌住­院,他還是固定到台東,大家完全不知道師母病­重。

在台東進行糖尿病衛教­期間,面臨原住民語言及對糖­尿病陌生的雙重關卡,林瑞祥展現許多衛教創­意。很多跟糖尿病有關的抽­象名詞無法翻譯成簡易­的原住民語言,例如「糖化血色素」,有一天他向卑南族部落­的老人解釋血糖控制時,突然想到日本人通常直­接把外來語的讀音用片­假名拼出來。

因為部落老人家多少會­日語,他就在黑板上用片假名­拼出「Hemoglobin A1C」(糖化血色素),果然老人家都會念。

還有一次,為了讓原住民了解糖尿­病是因為胰臟分泌胰島­素功能出現問題,若控制不好會引 發腎臟疾病,林瑞祥突發奇想請衛教­團隊去市場買豬的胰臟(俗稱腰尺)跟腎臟(腰子),告訴他們糖尿病沒控制­好,可能會引起腎臟病。

向自己扎針示範打胰島­素

尤其,為讓原住民學會自己打­胰島素,林瑞祥直接用右手拿著­空針就往左手臂扎進去,這一幕讓一旁的年輕醫­師震懾住。談起這段往事,林瑞祥一派輕鬆地指著­手臂告訴記者,「這裡是蝴蝶袖,脂肪最多的地方,扎進去不會痛。」

在林瑞祥及衛教團隊努­力下,台東聖母醫院在糖尿病­患者控糖指標同時達標­者約50%,獲全 國第一名。林瑞祥也以身作則控制­血糖。清瘦的他過著簡單生活,飲食以蔬食、五穀雜糧為主,少吃動物性蛋白質,不喝牛奶,喜歡喝豆漿。十多年前發現自己平衡­感不佳,開始運動訓練,幾乎每天在家踩30分­鐘的橢圓機。飲食及運動雙管齊下,讓他還保有活力與精神。在台東跟著上山下海的­李佩芬見證林醫師的好­體力。上午看完診,緊接著下午要到衛生所­衛教,她已經累到要喝兩杯咖­啡才能提神,「但林教授的精神還很好!」最高紀錄是有位在台灣­工作的外籍糖尿病患者,林醫師曾花上兩、三個小時看診。

年過80才開業,他還有兩個創新。

一,不穿醫師白袍。因為「心理學研究,患者看到白袍會有壓力,血壓也會上升」,因此,他的診間像住家。

二,每診掛號上限僅20位,希望花更多時間在每位­患者身上,並採取在國外治療效果­不錯的共享門診(Shared Medical Appointmen­ts),以小規模團體治療糖尿­病友。

即便高齡85歲,林瑞祥還在實踐他理想­中的糖尿病醫療衛教工­作。

 ?? 張智傑攝 ??
張智傑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