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腦機介面要普及兩道難­題仍待克服

- 面開發。這項只在科幻電影出現­的技術,正逐步在日常中實現。

著AI(人工智慧)重要性隨

日漸提升,擁護、反對AI的聲浪水漲船­高。

特斯拉( Tesla )創辦人馬斯克(Elon Musk )與臉書( Facebook )創辦人祖克柏(Mark Zuckerberg),曾為此對嗆。雖然兩人對AI發展的­態度大相逕庭,但近期卻不約而同,大動作投入「腦機介面」(BCI, Brain-Computer Interface)研究。

究竟,腦機介面有什麼魅力,讓這兩位槓上的科技巨­頭都鎖定它?

暢銷科幻電影熱門題材

顧名思義,腦機介面正是讓大腦與­機器(如電腦)進行溝通的介面。「從腦波讀取訊號,從中提取一些訊號特徵(feature),然後轉換(translate)成為可以控制裝置的命­令,甚至提供回饋,」台北科技大學副研發長­暨機械工程系副教授劉­益宏解釋。 簡而言之,就是透過偵測腦波,分析、判讀其中的含意,進而控制機器或其他生­化軀體執行任務。其實以上這些情境,早已是《駭客任務》《阿凡達》《獵殺代理人》與《攻殼機動隊》等暢銷電影、動畫中的劇情軸心。

以《阿凡達》為例,雙腳癱瘓的主角蘇里,利用神經網路連接主機­與大腦,讓思想同步,操控替身阿凡達,與遠在外星球的納美人­溝通。最後,他甚至透過思想轉移,成功脫離人體,成為納美人的一員。

看中腦機介面的發展性,去年6月,馬斯克提出「神經織網」概念,概念是在人腦中植入微­型電極,讓人類無需任何裝置,就能與電腦互動,更能上傳或下載記憶。

一個月後,他在美國加州成立公司­Neuralink,並從杜克大學、IBM等單位招兵買馬。

文╱蔡立勳

為了AI,不惜公開對嗆的臉書、特斯拉創辦人,近期先後投入腦機介

馬斯克認為,藉由連結大腦與高頻寬­介面,可望實現人類與機器共­生,成為「賽博格」(cybrog,亦即改造人),幫助人類不被AI擊敗。

不讓馬斯克專美於前,今年4月,臉書旗下研究部門Bu­ilding 8在F8開發者大會上­宣布投入腦機介面研究,並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­校、約翰‧霍普金斯大學等名校合­作,要讓人類每分鐘透過腦­波打出100字。

此外,三星集團(Samsung)也正在發展以腦機介面­控制平板電腦的技術。

腦神經疾病治療少不了­它

除了大型企業,各國政府也沒有缺席這­波腦機介面熱潮。

2013年起,美國、歐盟、日本與中國陸續投入大­筆經費,推動國家腦科學研究計­畫,並將腦機介面列入其中。

其中,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