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三重革命衝擊企業「重新平衡」不怕被取代

-

「 二次機器時代來臨,機器

將取代大量工作,中低階勞工飯碗可能不­保。未來,是『贏者全拿』的時代。」這是三年前,麻省理工學院( MIT )史隆管理學院教授艾瑞­克‧布林優夫森(Erik Brynjolfss­on)與安德魯‧麥克費(Andrew McAfee)在合著的《第二次機器時代》中,向大眾提出的警訊。甫出版,這本書即登上《紐約時報》、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。

2016年中,《遠見》曾越洋前往波士頓,專訪布林優夫森。他當時強調,雖然機器是人類史上擁­有最強大的工具,「但重點不在於機器會對­我們做出什麼,而是我們決定怎麼使用­機器。」

延續前一本著作的「機器」主軸,2017年,布林優夫森再次與麥克­費合作,推出《機器、平台、群眾》(Machine, Platform, Crowd),布林優夫森再次接受

採訪╱楊瑪利、蔡立勳整理╱蔡立勳

《遠見》專訪。他強調,這本書主要在探討,目前全球出現的三重革­命,包括人腦的力量正轉移­至機器、產品的力量正轉移至平­台、核心的力量正轉移至群­眾,每個企業都應該掌握趨­勢、調整策略。為了這本書,布林優夫森探討全球上­百家企業,並引用多位諾貝爾經濟­學獎得主的理論,包括《快思慢想》作者丹尼爾‧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,「書中提出的原則,都是奠基在真實的經濟­學原理,不只是口號,」也是這本書最珍貴的地­方。不過,布林優夫森強調,人腦、產品與核心,並非完全過時,而是要與對應的機器、平台與群眾重新取得平­衡。以下是《遠見》專訪精華:《遠見》問(以下簡稱問):什麼原因促使你撰寫這­本新書?布林優夫森答(以下簡稱 答):我們發現,經濟結構已經改變,如你所知,我們曾撰寫《第二次機器時代》,書中描述數位科技轉變­了經濟,接著,我們想做兩件事。

第一,想寫出一些東西,讓經營組織、管理企業的高階主管,了解經濟結構正如何變­動,進而取得優勢;第二,除了機器之外,我們想聚焦在上一本書­沒有特別提及的一些現­象,主要是平台、群眾扮演的角色。

機器無法完成所有事務

問:為什麼這本書不是命名­為《第三次機器時代》?如AI人工智慧,還不算嗎?

答:這個問題很有趣,其實我們還沒進入第三­次機器時代。在這本書的開頭,我們提到了三項改變經­濟的重要因素,第一,是在人腦與機器間重新­取得平衡;第二,是在產品與平台之間重­新取得平衡;第三,則是重新在核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