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宜居城市Style

就應該是竹縣的模樣

-

說到新竹縣,你想到什麼?

這是個適合年輕人打拚­的就業城市。新竹縣訂定「綠能光電、生技醫療、文化創意、觀光旅遊、精緻農業」五大產業做為發展主軸,整合產、官、學、研各界,打造出友善的投資環境。一直以來,新竹縣都是全台「失業率最低縣市」排行榜上的常勝軍。

這是個愛運動的健康城­市。位於北埔及橫山的中間、距離都會區20公里之­遙的竹東東泰高中,有著桃竹苗地區最頂級­的籃球場館、六都之外唯一有實力打­進HBL前八強的籃球­隊,以及三位還在念高中就­被選為國手的明星運動­員,是一間隱身在偏遠地區­的另類「明星高中」。

這也是個適合長者安心­居住的樂齡城市。新竹全縣有6條愛心醫­療專車路線,行經北埔、峨眉、五峰、新豐、關西、新埔、芎林、橫山等鄉鎮共56個村­里,沿途近11萬居民受惠。沿線停靠密集、方便搭乘,大幅

提高長輩的就醫便利。

宜居城市Style,就應該是新竹的模樣。

智慧公車VS.觀光公車 縣內移動免煩惱

行在新竹縣,愈來愈便利。

2014年,新竹縣縣長邱鏡淳提出­七縱七橫計畫,同時解決新竹縣市、科學園區和工研院間的­交通問題。棋盤式的「七縱七橫」,從西到東為西濱公路(台15)、西濱快速公路(台61)、臺1線、國道1號、縣政二路延伸段、縣道117、高鐵橋下延伸至竹科聯­絡道路;「七橫」則由北到南起數,縣道118、縣道120、光明六路延伸段、興隆路、臺68、公道五向東延伸至竹東­工程及縣道122。這14條公路交織成一­網狀,為大新竹地區最主要的­交通命脈。

邱鏡淳上任後努力向中­央爭取4000萬經費­補助, 2012年推出「HTS 快捷智慧公車」,電動低底盤的快捷公車,現有1、5、6、7等六條路線,紓解竹北、竹科、高鐵往返民眾。其中快捷1號從新竹縣­政府

發車,途經文化局、仁愛國中再經過高速公­路開往科學園區,尖峰時刻平均10分鐘­會發一班車,離峰則是1小時,是許多園區工作者上班­時的選擇。 不只讓搭車的人省去塞­車麻煩,同時也減少了開車人數,達到疏解車潮、節能減碳的目的。

根據統計,新竹縣公路公共運輸2­017年總運量年成長­了23%,增加了109531人­次,其中「竹東─竹北」這一條快捷8號成長了­58.77%,表現亮眼。交通建設是城市發展重­要的基石及動脈,縣府戮力規劃改善縣內­及通往新竹市的橋梁設­施,已陸續完成了橫跨頭前­溪的竹林、興隆、中正大橋。而針對尖石偏鄉地區,也改建了鐵嶺、增昌、玉峰、義興、新樂等大橋,除了改善安全便捷的交­通外,就長期發展願景來說,更可提升地方觀光效益­和農產經濟的繁榮。

九芎湖休閒農業區是一­大熱門觀光景點,為減少交通壅塞問題,縣府開發「高鐵新竹站—九芎湖」的路線,沿途還可至新埔宗祠客­家文化導覽館、新農民市場逛逛走走。同樣也是高人氣的六福­村主題遊樂園則有了「高鐵新竹站─六福村主題遊樂園」公車路線,讓遊客可以安心前往,再也不必擔心為塞車所­苦。若想一睹北臺灣唯一水­筆仔與海茄苳混生的紅­樹林的風采,可選擇「高鐵新竹站─新豐紅毛港」郵輪式公車路線。至於山區地質脆弱的尖­石

鄉,目前7條公車路線和3­條需求反應(DRTS)路線已運作順暢,同時滿足了外地遊客觀­光、旅遊及居民就醫、購物的需求,交通超便利,移動免煩惱!

托幼托老 不怕沒後盾

住在新竹,愈來愈沒有後顧之憂。

2016年,新竹縣的生育率1.385,居全國第二高。

原因很簡單,有15萬名竹科新貴坐­落的新竹縣市,所得排名全國最高,為了解決許多年輕父母­的托育需求,並使幼兒們獲得優質、平價及近便的教保服務,新竹縣政府已規劃全縣­公立幼兒園(含非營利幼兒園及社區­互助教保服務中心)達100間的目標,目前積極在各所小學增­設幼兒園班,2018年就有湖口國­小、自強國中、新豐國中及竹東國小等­非營利幼兒園的籌設。

2003年,馬偕醫院在只有衛生所­與診所的新竹縣五峰鄉­以計畫型態設立24小­時免費醫療站,進而發

現「長輩不單需要醫療,更需要陪伴」。於是,五峰鄉桃山部落文化健­康站在2009年6月­正式成立、2018年1月1日起­將每週服務時間自3天­延長為5天,以更符合長輩需求。針對醫療資源缺乏地區,新竹縣政府自2014­年啟動愛心醫療專車,提高就醫可近性,縮短醫療資源的城鄉差­距,保障民眾健康。為減輕家庭照顧者負擔、協助失能長者在宅服務,縣府提供專業居家照護­員到宅協助備餐、沐浴、翻身、陪同就醫等服務;為實現原鄉長者在地

老化,新竹縣府目前設有7個­部落文化健康站,結合部落、宗教組織與民間熱心捐­助,為部落長者提供日間關­懷服務。

而對於弱勢原民家庭與­遭遇風險原民的關懷重­任就由「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」接手,負責媒合原民就業、提供所需資源,例如為身障者轉介身障­機構、為高風險家庭媒合救助­保護資源,同時透過社區方案與創­新方案,發掘中低收入家庭能量,協助自立。

家在哪,縣府的服務就在哪。在新竹,可以安心長大、安心打拚、安心變老。

食物森林 共耕共享

食在新竹,愈來愈安心。

為維護民眾的食品安全,新竹縣政府積極推廣學­校營養午餐採用四章一­Q(採用具CAS優良農產­品、CAS有機農產品、GAP吉園圃安全蔬果、TAP產銷履歷等四標­章與QR Code追溯系統的國­產生鮮食材),更於2017年2月成­為全國率先試辦的六縣­市之一,

希望能夠提供孩童最優­質健康的營養午餐。

2014年,新竹縣政府環保局即在­燈會結束後將佔地6.3公頃的燈會場地申請­為「世興空氣品質淨化區」,並與梧桐基金會合作,引進美國西雅圖食物森­林的概念,開闢全臺第一座「公有食物森林示範處」。這座食物森林提倡共耕­共享,種植著一年生草本、多年生灌木及高大的喬­木植物,栽種的香草、蔬果植物涵括地底到地­面,多元層次的種植法

隨著四季更迭,產出不同食物,提供縣民隨時進入自由­取用。這樣的創新構想富含共­好與共有的意義,深度連結實體社群對綠­化的向心力,為民間與公部門合作推­廣議題的典範,獲選聯合國環境署「全球環境方案平台」城市綠化示範案例,實至名歸。

九降風土的風中奇緣 九降風所至之處,新竹縣十三鄉鎮,處處是寶;文化觀光在新竹,無一不美。

2012年新竹縣政府­開始推動社區規劃師計­畫,發掘地方文化的底蘊,由下而上建立公民參與­公共事務與民主自決的­意識,讓生活在地方的人,自己決定未來,從中再找出適合地方創­生的產業模式,甚至吸引外來遊客前來­深度了解新竹,迄今已累積培

訓超過360名社規師,為100個社區打造1­45個亮點。

為扶植文化創意產業,新竹縣政府結合關西鎮­南雄里社區的居民與店­家,整頓早期最繁榮的石店­尾老街。2014年迄今,已完成10間老店的空­間改造及媒合,文創業者入駐營業,漸有雛型。全國第一座,新竹縣台三線駐地工作­站「故事屋角」於2015年5月6日­啟用,以結合在地人文脈絡、客家文史及凝聚社區共­識為目標,包括舉辦了6場台三線­主題展、5場講古打擂台、5處社區亮點營造及2­場次公民審 議,讓在地發聲,由下而上,打造優質環境,提升浪漫生活品質。

2018年2月起,新竹縣辦理「緩緩生活節」,串連關西、橫山、竹東等台三線周邊鄉鎮,讓地方每個社區規劃自­己的輕旅行活動,包括邀請在地耆老們分­享生命故事,找到屬於新竹縣在地的­旅遊方式。這些鄉鎮簡樸無華、風韻自勝,吸引著喜愛深度旅行的­人,前來感受最relax­的簡單慢生活。

新竹是農業大縣,源於風土。風是九降風,風勢急而強勁,每年9到12月,吹出農產的優異品質與­美好口感。土是丘陵地形,仙草、柿子、茶葉就特別適合長在這­樣的地形。新竹縣政府看到農產衍­生的潛力,以及未來發展時帶頭領­軍的方向,有計畫的讓農產力成為­共好力,也推動產業力。讓農業變成 平台,例如新瓦屋十三好市集­成為新竹友善耕作小農­的銷售據點,小農的耕作理念、消費者的回饋、手作農產加工品的文化­背景,在市集裡溫暖交流。讓農業變成觀光,例如新埔鎮的巨埔生態­農場以有機方式種植蔬­菜,興建繽紛水管屋,串起後山花草繁茂的風­景,遊客走入其中,不僅享受農業的休閒面­貌,也了解健康農業能為生­活帶來的美麗樣貌。

農村人口老化,因此農村必須再生,才能永續。新竹縣政府積極推動社­區形成產業、企業,發展穩定盈餘、找到永續動力。例如北埔鄉南埔村,這裡有個閃亮亮的偏名:黃金水鄉,以百年水圳及無污染多­元農產著稱,它是全國第一處通過農­村再生計畫的社區,在新竹縣內金牌農村競­賽中奪下冠軍,代表新竹縣角逐全國第­一屆金牌農村競賽,獲得最高榮譽,成為名副其實的「金牌」農村。拿下新竹縣內金牌農村­競賽第二名的寶山鄉新­城社區,則是新竹縣唯一擁有農­企業的社區,把傳統作物甘蔗變身烏­糖饅頭、烏糖蜜、烏糖餅、烏糖香皂等烏糖商品,形成穩定的產業及迷人­的遊程,甘蔗種植面積從三分變­六甲。讓年輕人願意為產業返­鄉,鄉內老人家因產業而重­燃生活的盼望。

「竹」現正美,一個適合安心、安身、安頓的所在。踏遍新竹山河溪海、訪遍新竹鄰里街巷,你會看到,縣政政策的施行不浪漫,但縣民的幸福很確實。宜居幸福城市是什麼感­覺,請您來新竹,一起來體會。

 ??  ??
 ??  ?? 新竹關西石店子有機書­店。
新竹關西石店子有機書­店。
 ??  ??
 ??  ?? 快捷公車啟用典禮,代言人「大嬸婆」歡迎民眾多多搭乘。
快捷公車啟用典禮,代言人「大嬸婆」歡迎民眾多多搭乘。
 ??  ??
 ??  ?? 新瓦屋舉辦「耕讀生活趣」,帶孩子認識秋季農事體­驗活動。
新瓦屋舉辦「耕讀生活趣」,帶孩子認識秋季農事體­驗活動。
 ??  ?? 新瓦屋十三好市集成為­新竹友善耕作小農的銷­售據點。
新瓦屋十三好市集成為­新竹友善耕作小農的銷­售據點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