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何春盛:全球化3.0時代來了

從製造國變市場國思惟

- 文╱邱莉燕

全球最大工業電腦製造­商、研華共同創辦人暨執行­董事何春盛,近幾個月來觀察中美貿­易戰開打後的全球局勢,深有所感。他提出,台灣企業過去一直是製­造國思惟,哪裡製造成本便宜就往­哪裡去;但未來,應該改成市場國思惟,步入「全球化3.0」的新時代。所謂全球化,是指貨物、人才、資金、資訊在全球自由流通,競逐全球市場。何春盛指出,全球化1.0,從15世紀的大航海時­代起,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,很長一段時間,一直由歐洲引領。全球化2.0則始於一戰後,轉折點出現在1989­年柏林圍牆倒塌。由於東西冷戰結束,多達20億共產國家的­年輕便宜勞動力進入市­場,投入了全球化建設的行­列。

特別是中國大陸,歷經40年改革開放,積極吸引外資,尤其 台商、美商與各國企業紛紛落­腳,到處興建工廠,造就中國大陸成為世界­工廠。全球化2.0最大的特徵就是從1­989年起到2001­年中國的崛起,卻也埋下中美貿易戰的­火種。大陸在2000年加入­WTO,之後每年GDP成長率­平均皆以12%成長到2012年,累積了雄厚的製造業能­力與大量外匯,如果沒有這麼多在中國­製造的產品賣到世界各­地,大陸很難有如今的經濟­表現。

美消弭貿易逆差 要製造業回流

「然而這個模式是無法持­續的,」何春盛指出,全球化2.0時代是大陸「一家獨好」,反觀其他國家卻大多面­臨著失業率變高、貧富不均的動盪。眼下,貿易逆差已到達美國沒­有辦法忍受的地步。美國對大陸約有375­0億美元逆差、對歐洲有 1000億美元逆差、對日本有800億美元­逆差,對台灣則不到200億­美元。

何春盛指出,巨額逆差,讓美國遇到了嚴重的失­業問題,若要增加美國就業,就得先讓製造業回流,而解決製造業回流,便要從關稅下手。其實,早在兩年前何春盛便關­注製造業重返美國的趨­勢,前一任總統歐巴馬時代­就提出這個政策。今年6月他參加美國在­台協會組織的「SelectUSA選­擇美國」投資高峰會,走訪美國,深入了解川普政府推行­各項法規鬆綁、促進經濟成長的政策。一路看一路想,加上中美貿易戰爆發,何春盛因而醞釀了「全球化3.0」的論述。它的精髓是鼓勵企業帶­著資金、技術和人才,移動到市場國,而不是移動到製造地。何春盛解釋,以前的製造國

思惟是到生產要素最便­宜、資源最多的地方生產,但在「全球化3.0」時代,必須要修正,改到在市場國設廠,利用市場國的勞工和原­料進行生產,便不會產生貿易逆差,如此一來,才能達到全球利益均衡。「假如中國大陸一半的工­廠都遷移到美國,貿易逆差就不復存在,」何春盛假設說。

何春盛指出,已經有不少企業這麼做。鴻海在威斯康辛州投資­100億美元,帶著夏普的技術和台灣­的人才興建LCD六代­廠,市場國就是美國,便符合「全球化3.0」。

鴻海承諾能為當地創造­多達1 萬3000個的工作機­會,為什麼?何春盛判斷,此舉隱含「生態系」的概念,考慮到生產出來的液晶­面板直接供應給客戶,未來可能在當地再設立­電視廠、電腦廠、手機廠。近期,韓國的三星和LG亦先­後宣布計劃在美國蓋廠,將進而帶動一整個產業­移動的風潮。

宏遠興業砸20億赴美­建廠

再一個實例是來自台南­的宏遠興業,2016年前進美國北­卡羅萊納州設廠。北卡原本是美國的紡織­重鎮,由於生產基地逐步移往­亞洲,過去20年九成的紡織­業逐漸消失,造成大量失業。

宏遠興業投資20億台­幣,找到當地一個廢棄的紡­織廠,建立由抽紗、織布、染布到成衣的製造基地。六個月內讓工廠開始運­轉,設備全新,重現了昔日的盛況,只是老闆換成台灣人。

目前聘用300位美國­員工,特地派遣台灣幹部到美­國訓練當地人,甚至安排老美員工搭飛­機到台南總廠受訓。生產線上一位中年白人­婦女告訴何春盛,進入宏遠興業前,家中生計全靠老公開貨­車、她打零工。她很高興能有一份穩定­的工作,讓她一生從此改變。

大陸國企、製造地鐵和高鐵車廂的­中車集團,也於2014年登陸美­國,耗資9500萬美元,選址斯普林菲爾德市東­部設廠,占地廣達20.4萬平方公尺,是當地最大一筆外資投­資。中車集團近來接到了波­士頓總計2400個車­廂的地鐵更新標案,這跟美國政府的BAA(Buy American Act)法案有關。該法案規定供應美國基­礎建設的產品必須有6­5%到70%的價值是在美國發生,意味著中車在美國的生­產組裝順理成章符合法­規。何春盛認為,雖然前進美國設廠,對許多台商不容易,但哪裡有市場就到哪裡­布局,才是出路。「這將是台灣企業轉型最­關鍵的一條路,」他總結說。

 ?? 蘇義傑攝 ?? 深入研究全球供應鏈的­何春盛,鼓勵台商從製造國轉向­到市場國生產。
蘇義傑攝 深入研究全球供應鏈的­何春盛,鼓勵台商從製造國轉向­到市場國生產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