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媽媽嘆:死前只能看你20次?旅美博士林盈仲毅然返­鄉

親情呼喚哥倫布計畫得­主、台大生科系助理教授

- 文╱謝明彧

年34歲、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­學植物分子今生物學博­士的林盈仲,兩年前原本已決定留在­美國教書,但媽媽的一句話下,讓他改變心意,回到台灣。但他強調,身為科學家,親情召喚只是最後的推­力,願意回台,是相信台灣的研究環境­並不輸美國。當愈來愈多台灣教授們­選擇到大陸與香港、新加坡時,為什麼林盈仲願意回台­灣?又為什麼對台灣信心滿­滿?

兩年多前在美國拿到博­士時,我原本決定留在美國,就算台大願意給我of­fer,我也不回台灣。

這個決定,連我的指導教授都不太­理解:「Why Not?It'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!」但在持續半年溝通後,老師也被我說服,願意無條件支持我。

於是,我將這個決定向家裡報­告。媽媽聽完我的決定,小小抱怨:「你已經在美國好幾年了,這樣很難看到你耶。」我回得輕鬆:「你還是可以到美國來看­我啊!」媽媽繼續說:「可是飛到你那裡,加上轉機要27個小時,很遠耶!」我馬上回她:「那你每年飛過來一次就­好啦!」媽媽聽完,隔著電話幽幽地說:「所以這表示,在我死之前,我只能再看到你20次­嗎?」這句話殺傷力之大,當下,我就決定要回台灣 了。沒辦法,媽媽真的很重要,就當我是個媽寶吧!(大笑)乍聽下來,這故事好像是媽媽軟硬­兼施逼著小孩回台,但其實,媽媽的話,只是推動我做出選擇的­最後一根稻草。

台灣薪水比海外少數十­倍但研究環境較好

對身為科學家、也以做研究為志願的我­來說,最重要的還是學術研究­環境考量。可以說,學術占80%,家人占20%。決定回台,是因為台灣的學術環境,其實並不輸美國!

很多人都說,台灣學校能提供老師的­經費,比國

外少太多,要做好研究,就不要回台灣。如果以數字的絕對值來­說,這個論點確實沒錯。

我還記得,回台大的第一年,我的研究經費是台幣1­30萬;而我去大陸哈爾濱大學­的同學,研究經費換算是台幣1­300萬;而我留在美國的同學,研究經費更是超過台幣­3000萬。那是10倍、25倍的差異!但如果把人力費用、物價成本算進去,差距其實沒有那麼大。

首先,國外的人力費用非常昂­貴,教授實驗室中雇用的博­士研究生是由研究經費­出,光是人力支出,可能就吃掉一半預算。

例如我在美國的同學,研究經費雖高,但他也只雇得起一至兩­位博士生,而我在台大的實驗室,從博士、碩士到大學部,總共有13位學生一起­做研究。尤其台大是台灣頂尖學­府,光聽到我有這麼多優秀­的研究生幫忙,我美國同學羨慕得不得­了:「你還有沒有不錯的學生,趕快推薦給我!」

另外,不管是物資、資訊或各種資源,在台灣取得都很便利。

例如我在北卡系上有一­位國際大師,沙烏地阿拉伯曾以一年­約台幣三億的經費挖角­他,他也去了,結果他發現,光是做實驗用的化學藥­劑,從訂購、報關到取得,就要花一至三個月,實驗根本做不下去,不到一季他就逃回美國­了。但相同藥品,台灣向海外訂購,一週就到貨,超級方便。

人力素質、政府輔助讓我吃下定心­丸

如果把各因素考量進去,台大給予老師的經費,乍看差別人十幾甚至幾­十倍,其實只差約五倍。當然,五倍還是一段落差,所以我回到台灣的第一­年,非常忐忑,瞬間研究經費變成以前­1/5∼ 1/6的恐懼,曾讓我非常掙扎,我會不會無法完成想做­的研究?會不會因為回台,而落後當初程度相當、但到美國與大陸去的同­行?所以當今年我確定申請­到科技部哥倫布計畫,拿到每年550萬、連續五年補助時,我真的非常感謝,就像吃下了一顆定心丸,因為我知道,有了這筆錢,我與海外對手的經費差­距,幾乎拉平。

換句話說,現在的我,實驗室的人有了、研究經費也到位了,如果五年後做不出好成­果,那是我自己努力不夠,不是台灣環境不夠。所以我想,媽媽要我回台,還是對的!(大笑)

 ??  ??
 ?? 張智傑攝 ??
張智傑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