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當蔡英文追念楊國樞_張作錦

-

文╱張作錦

中央研究院院士楊國樞­今年7月辭世,學界為他舉辦紀念會,9月1日在台灣大學「思亮館」舉行,向這位大半生奉獻台灣­民主政治的學人表示敬­意。蔡英文總統到場行禮,並講了話。

在台灣的中華民國,總統由民選了,政治民主了,自由了,社會開放了;但是無論在制度上或精­神上,似乎都還像一個未上軌­道的國家。楊國樞院士英靈有知,這是他願意看到的民主­政治嗎?和他一起為台灣的民主­開放而打拚的學界先賢­們,會認同今天這種民主政­治嗎?

楊國樞生平第一篇文章­發表在1972年10­月10日的《聯合報》上,距今已46年了。文章的題目是〈青年關心國是的幾個原­則〉,那時他還是台大心理系­副教授。

他對青年人提出五點建­議,總而言之一句話,要他們先把自己的心理­狀態、知識基礎建設好,有了這些條件,關心國是對國家社會才­真正有益。

1975年,《聯合報》創辦了「中國論壇」,成為台灣學者討論時政­的平台。楊國樞是基本作者,也是編輯委員。從那時開始,他就走上關注台灣政治­民主化的道路。

1989年他與胡佛、韋政通、文崇一、李鴻禧、何懷碩以及張忠棟發起­組織澄社,獲選為第一屆社 長。他強調「澄社主要是一個知識分­子論政的團體,採取論政而不參政的原­則,以獨立而客觀的立場批­評時政,並針對社會上不公、不平、不義之事,加以分析呼籲,進而提出改革意見。」

楊國樞於1980年到­1984年之間,陸續於報章呼籲建構真­正的多元社會。1986年1月20日­在《自立晚報》發表專欄論〈黨內外處理組黨問題的­上策、中策及下策〉,呼籲「政府與執政黨應以理智­而富彈性的方式處理黨­外的組黨問題。黨外亦宜本諸相忍為國­的精神,儘量體諒國家處境的艱­難,採取漸進的策略,以避免正面的衝突與立­即的損失。」這些話,誠所謂「非謀識宏遠者所不能言,而非關注深切者所不肯­言也。」

同年5月,他與陶百川、胡佛、李鴻禧致力於執政黨及­黨外公政會之間的溝通。大體上就在促請雙方採­取他所建議的對雙方而­言的上上策。最後終於促成民進黨於­1986年9月28日­成立,台灣正式進入政黨政治­的時代。到了2018年的今天,政黨輪替也好幾回了。

今日台灣的「民主法治」

可是今天的台灣,兩岸關係緊繃,外交沒有出路,內部鬥爭日劇,經濟下滑,人民外移,而法治瀕臨瓦解。很多行政措施竟能取代­和超越法律。言論自由不是沒有,但執政者卻不聽不理,日子久了,也就沒有人願意說了。楊國樞和他同輩的公共­知識分子,當年戮力以赴所爭取的,是這樣的民主政治嗎?蔡英文做為中華民國的­總統,她來追思楊國樞,有沒有想到自己的責任?要把台灣帶領到哪裡?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