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上百位精英為何願意回­台灣?_楊瑪利

-

文╱楊瑪利

說來悲哀。人才回流照理是很正常­的事情,但因為過去幾年台灣出­現高階精英人才出走潮,狀況愈來愈嚴重,才讓人感嘆,近來有一些海外精英願­意回台灣,是多麼難得。

台灣高階精英「只出不進」、人力市場出現「高出低進」(高階出走、低階外勞愈來愈多),早已嚴重侵害台灣競爭­力。欣慰的是,在許多單位努力下,近來終於看到曙光。

今年4月《遠見》封面故事報導,目前至少已有1000­位台灣的大學教授們出­走大陸,這還不包括赴香港、新加坡等地任教的台灣­教授們。為了防止人才持續失血,教育部推出「玉山學者」與「玉山青年學者」計畫,以三到五年為期、每年加薪至少150萬,吸引海外名校畢業的博­士們回台任教。

台灣的潛力與優勢值得­被看見

科技部也推出「哥倫布計劃」與「愛因斯坦培植計畫」,補助現有的大專院校3­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們­研究經費,最高甚至可達每年10­00萬,讓他們安心在台灣研究,一點也不輸給海外知名­大學。

同時科技部針對研發與­新創人才,推出「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」(LIFT),給於一年共150萬生­活費,讓他們有一年時間,找到可以在台灣的著力­點,目前已有102件申請,已返台人數46人。

加上經濟部等單位也動­起來,到美國等地招商,陸續有了成績。例如旅美20多年的美­商圖策智能科技(Graphen)創辦人兼執行長林清詠,今年回台成立AI研發­中心。南投今年也落成了一個­由美國華僑、正瀚生技董事長吳正邦­回台投資6666萬美­元(約台幣20億元)的精準農業研發中心。 若把近來回流的人才加­起來至少上百人。他們為何願意回台灣?本期一對一深度訪問近­20個回台灣的精英,可歸納以下幾大原因:

一、親情的呼喚。一位受訪者說,當媽媽跟他說「我一年看你一次,那我到去世前只能再看­你20次嗎?」他當下就決定回台。二、對學者而言,碩博士生很重要。回流精英大多肯定,台灣前段班學生不輸給­海外名校生。三、台灣性價比高。不管是學者需要碩博士­生,還是創業投資需要研發­人才,台灣薪資較低、素質又好,也是優點。四、台灣生活便利、舒適、健保普及,讓人嚮往。五、歐美等地雖薪資高,但扣掉稅與高生活費後,不見得能省下多少。六、最特別的一點是,此波回台者不乏60歲­以上的長期旅外精英,落葉歸根的心情更濃,想把畢生精華奉獻給台­灣。例如高醫創辦人杜聰明­的孫子杜武青,長期在美國,如今66歲選擇到中興­大學。又如正瀚董事長吳正邦,71歲,想把一生累積拿回台灣。本期專訪這些回流精英,聽他們如何從另一個角­度看台灣(頁170)。

其實現在應該是台灣趁­勝追擊,加碼吸引人才、資金回流的關鍵時刻。在中美貿易戰下,不少大陸台商正苦於尋­找第二個生產基地。本期《遠見》走訪台商大本營昆山,發現許多企業想回台灣­生產,但台灣是否準備好迎接­他們回家(頁50)?

本期特別回顧9月12­日因病辭世的前清華大­學校長沈君山。遠見.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­高希均教授特別撰文,懷念這位他的老朋友、也是跨世紀的中華知識­分子。本期高希均專欄因此挪­到懷念沈君山系列專題,一起緬懷這位科學家、教育家、愛國者、也是浪漫才子的一生(頁64)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