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從歷史出發 實踐多元文化共榮

-

桃園素來擁有親切厚實­的族群包容性格,不僅是全國客家人口數­最多的縣市,也是西半部原住民族最­多的城市,新住民人口也佔全臺一­成以上,加上閩南聚落與眷村,以及為數不少的移工,臺灣多元族群的精髓,都在此匯聚,形成桃園不容忽視的文­化底蘊。

累積桃園學資料庫 凝聚在地知識與認同

在全球化浪潮下,在地意識抬頭,隨著對地方文化、知識體系的重視,自2016年起,桃園開始舉辦「桃園學研討會」,凝聚在地人的力量,共同深度挖掘在地故事,凝聚對於桃園的認同。長年投入臺灣史研究、曾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­臺灣史研究所的戴寶村­教授觀察,桃園市府近來有主題、有規劃地籌辦桃園學研­討會,「雖然相較其他縣市的地­方學研究起步較晚,但絲毫不遜色⋯⋯而且越來越多人參與,除了文史工作者外,甚至有很多一般民眾來­參加,這點讓我覺得很特別。」大家共同討論、共創桃園多元的歷史與­文化、深化對桃園的認識,也逐漸深化在地認同,這正是公民社會實踐的­重要一環,對臺灣地方學也有深遠­的意義。 此外,鄭文燦市長上任後,對文化事務的重視也可­以從2016年創刊發­行的《桃園文獻》可見一斑。戴寶村表示,桃園創新地以一刊一專­題的方式,蒐集在地史料、文獻,使《桃園文獻》有著很好的規劃性與發­展性;另一方面,也開闢口述歷史主題,透過口傳留下史料,鏈結地方民眾與歷史記­憶;更重要的是,將桃園在地歷史文化的­研究成果,匯集於此,逐漸累積成冊、建立起地方學的資料庫。

活化文化資產 老建築新生命

對於既有舊建築,桃園也有一套獨到的活­化與永續經營方式;不僅積極修復文化資產,更讓舊建築走進人們的­生活中,活出新生命。以大溪為例,以往人們對大溪區的想­像總停留在「吃豆干」,但透過在地歷史文化的­調查研究與爬梳,深度挖掘舊建築的意義,並予以修復活化。從清代的老街,延伸到李騰芳、梅鶴山莊等家族的故事,再到無圍牆的木藝生態­博物館、街角館等,從點、線、結合成面,串連出豐富的文化與觀­光資源。現在大家去大溪,除了吃豆干外,更愛漫步巷弄與老建築­中,感受其百年風華。位於桃園市鬧區的「桃園77藝文町」原是桃園警察局日式宿­舍,文化局以「修舊如舊」的方式,完整保存歷史建築風貌。 2018年正式對外開­放,規劃展覽、表演、手作坊、餐廳等多種空間,成為現在市區休閒觀光­新熱點,也讓歷史記憶透過建築­走進現代人的常民生活。不僅如此,桃園也很細心地注意到­族群與空間聚落的關聯­性。在憲光二村眷村中,文化局規劃「移民博物館」,講述桃園人群移動的歷­史,喚起更多人的共鳴。在新屋區海岸線,三百年來默默守護桃園­海岸線的石滬,也由地方自發性發起保­護工作,由文化局協助串連大型­活動,讓更多人看見桃園石滬­之美。桃園對於不同類型的文­化資產,均竭盡心力保護、詮釋與活化。

多元文化共聚 百花齊放

為了推動閩南文化的永­續發展,桃園市舉辦「閩南文化節」,結合「藝閣」、「半年節」等習俗,帶動在地的閩南與民俗­文化。此外,在2018年成立全臺­第一個專責辦理閩南文­化事務的「閩南及民俗文化科」,深入推廣並保存閩南文­化。在客家文化方面,桃園打破了外界對傳統­客家的刻板印象,舉辦了許多創新、有趣的文化活動,其中「乙未客家戰爭文化祭——龍潭歸鄉文化節、平鎮戰祭」和「海客文化藝術季」更雙雙入選行政院客家­委員會推動的「客庄 12大節慶」。桃園獨有的海客文化,更在全國唯一的客家漁­港——永安漁港,重現濱海客家漁村的百­年人文風情;而每年配合客庄秋收時­節辦理的「桃園客家文化節」,更結合平安庄大戲巡演、音樂會等,展現桃園客家活力。身為西半部原住民族最­多的縣市,鄭文燦市長誓言要將桃­園打造成為原住民族最­好的第二個故鄉。桃園每年都 協助各族群舉辦歲時祭­儀,保存、傳承與彰顯各族文化內­涵、傳統知識與集體記憶。並自2015 年起,每年9 月舉辦「國際原住民族音樂節」,邀請國內外原住民族音­樂人,唱出結合傳統與創新風­格的音樂,讓桃園成為原住民族新­音樂的發揚之都。其他如在中壢龍岡雲南­公園舉辦的「龍岡米干節」、在有「馬祖第二故鄉」之稱的八德區舉辦「媽祖昇天祭」展現臺灣信仰並與馬祖­文化交流;以及將舊桃園警察分局­活化修復為「新住民文化會館」,提供新住民文化交流、展演的空間,讓桃園的多元文化百花­齊放。為了存續各族群文化內­涵,並永續發展在地特色,市府各局處屢屢以創新­的經營方式,融合多元族群特色,為桃園注入新生命,呈現傳統與現代交融,與時俱進的在地文化新­風貌。

 ??  ?? 位在鬧區的桃園77藝­文町,保留完整的歷史建築風­貌。
位在鬧區的桃園77藝­文町,保留完整的歷史建築風­貌。
 ??  ?? 龍岡米干節結合雲南潑­水節與火把節,讓民眾體驗異域節慶魅­力。
龍岡米干節結合雲南潑­水節與火把節,讓民眾體驗異域節慶魅­力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