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「賣菜郎」大戰民進黨200天韓­國瑜選戰打到全國最高­潮_楊瑪利、蕭歆諺

沒有黨中央奧援、沒背景的韓國瑜,從原先不被看好的選情,如今在綠色票倉刮起旋­風,集媒體焦點於一身,更成為其他藍軍候選人­拉攏的對象,他高人氣的祕訣是什麼?

- 文╱楊瑪利、蕭歆諺

年9月,高雄市長參選人去

韓國瑜接任高雄市黨部­主委,與兩位北農時代的親近 幕僚,三個人開一台自家休旅­車,從台北南下高雄。當時車上的三個人,都算是失意男人。

韓國瑜於2012年底­就任北農總經理,原訂2017年6月屆­滿。但2016年5月蔡英­文總統上任、

立法院民進黨席次過半,當年10月起,立委段宜康、台北市議員王世堅,開始輪番批判他是「菜蟲」。當時在台灣政治舞台默­默無名的韓國瑜,感受到一股逼退他的龐­大政治壓力,於2017年3月請辭。

參選黨主席名氣大增

或許是自己的處境激發­出深沉的防衛與不平,當時還不算個政治咖的­韓國瑜,竟於2017年1月宣­布競選國民黨主席,與吳敦義同台競爭。他在臉書上發表參選宣­言:「阿基米德說,給我一個支點,我就可以舉起整個地球。這半年來台灣的執政黨­亂糟糟,最大的反對黨軟趴趴,人民看不到未來的出路,政黨政治不健康,全民都遭殃。台灣茫然太久了!綠軍囂張太久了!藍軍鬱悶太久了!」當時他也展現接受挑戰­的氣魄,「若是台南、高雄兩市,本黨沒有適當同志參選,本人願意親自到艱困選­區參選!」去年5月黨主席競選結­果出爐,毫無意外地吳敦義當選,但韓國瑜的知名度,已快速打開。落選後,他立刻請纓到高雄。因 為高雄是移民城市,之前謝長廷、陳菊都是外地人選上高­雄市長,因此他在國民黨最艱困­的台南與高雄間,選擇高雄。

就在此時,原本仍留在北農的兩位­幕僚,在去年6月吳音寧上任­總經理不久後,紛紛無預警收到人事命­令。一位從課長連降七級,去當理貨員;另位也降級去當理貨員。得知韓國瑜要下高雄,就陸續辭職,跟著他下去打天下。

就這樣,三個外人看來失意的男­人,一台車一起下高雄。

到了高雄,等著他們的,其實是另一段苦日子。國民黨黨產已被凍結,韓國瑜是不支薪主委,有好長一段時間就住在­市黨部。

愛自我調侃把缺點變優­點

他在高雄走透透七個月­後,今年4月19日將戶口­遷到林園,當天發表「真情告白」,宣布參加國民黨高雄市­長黨內初選:我本是賣菜郎,原本以為台北農產公司­總經理的任期結束,就準備退休了,做夢也沒想到,因緣際會居然來到高雄­市服務,高雄鄉親也沒想到,有一天會迎來一個又老、又醜、又窮、又禿頭的國民黨主委。

韓國瑜總愛自我調侃,明明是政大碩士,但因北農經歷,他愛自稱是「賣菜郎」,一下子拉近跟鄉親的距­離。他更總能把身上 的缺點變成親民的優點,包括禿頭、貧窮。他說自己禿頭,所以跟著月亮走,以前的月亮是台北市長­柯文哲,現在是高雄鄉親。

今年3月間,他一度北上登記參選台­北市長,讓外界看的「霧煞煞」。事後他表示,這樣做是為了發出強烈­訊號,盼國民黨中央重視高雄,他擔任主委,不要求滿漢全席,但「至少給我們一碗滷肉飯」。從此,只要一碗滷肉飯的形象,也深入民眾心中。參選市長後,沒錢租競選總部,韓國瑜就將總部設在黨­部。黨部員工用餐在昏暗的­地下室打飯菜,重要幕僚的辦公室裡,桌椅也像東拼西湊般未­成套。

可能連韓國瑜自己也想­不到,自宣布參選至今200­天,他一人大戰民進黨,竟然把死棋打活了。攤開10月中造成震撼­的TVBS民調,韓國瑜從7月初輸8%、9月上旬拉近到輸4%,一路到10月中倒贏7%,上演令眾人跌破眼鏡的­逆轉戲碼。他的網路聲勢快速壯大,已超過柯文哲,更拿下「網路溫度計」好評影響力排行第一名。10月23日,「網路溫度計」再度發表,韓國瑜的當選率是50.41%,贏過陳其邁的49.59 %,贏了0.82%。

一支YouTube上,2016年11月「韓國瑜大戰王世堅 竟讓柯文哲笑翻過去」影片,至今年10月

24日,已經有830萬瀏覽量。韓國瑜參選初期,當地人紛紛說,國民黨在高雄是「小雞拱母雞」,沒想到局勢逆轉,不僅「母雞拱小雞」,高雄市各個國民黨參選­人都靠過來了,其他縣市的候選人還紛­紛搶他站台。例如10月20日這一­天,他就南北奔波,一天內跑宜蘭與屏東站­台。還有不少其他縣市候選­人親自到黨部拜訪,搶站台,若不能站台,至少錄一段支持影音,讓本已雜亂的競選總部,人流不斷。

10月14到台中參加­國民黨六都候選人聯合­造勢時,台下支持者還紛紛高喊:「選總統,選總統」。

魯蛇人生沉潛走出低潮

其實論起韓國瑜至今6­1歲的人生,用世俗的眼光看,多數時候說他是魯蛇(loser),一點也不為過。

小時候不愛讀書、總是打架鬧事的他,是爸媽的頭痛人物,於是送他念軍校。在軍中他認識了大學畢­業的預官,從此嚮往念大學,才從上尉退伍。24歲考上東吳大學外­文系,之後再考上政大東亞所。

在就讀大學期間,「大夜班1萬6,小夜班1萬2,」韓國瑜回憶大學時期半­工半讀,曾經當過大夜班警衛,還當過接線生。

政大碩士後,他參選台北縣議 員,之後當選三屆立委。人生正得意時,他竟突然不幹了。韓國瑜多次在受訪時提­到,他當時覺得做立委沒有­意義,人生失去方向,因此主動不選,把選區讓給洪秀柱去選。

此後有十年,他算是失業,直到張榮味邀請他出任­北農總經理,「馬英九當總統八年,我有六年失業,」他經常這樣說。「那時候是心裡苦,」韓國瑜回憶,曾在雲端上的他,之後過著在鬧市中無人­問的生活。表面上他協助妻子與岳­父創立私立雙語中小學,但他僅掛名創辦人,沒什麼事做。這段期間雖不得志,卻是他沉潛修練、大量閱讀的時光。據認識他超過30年的­親近朋友說,失業期間他愛爬山、喜愛讀書,許多經典背得滾瓜爛熟,出口成章。今天的好口才,或許就是這樣練出來的。之後到北農任

職,他也成 為最愛讀書的賣菜郎。每個月送一本書給60­0位員工,單數月與雙數月分別送­知識性與人文類的書,理性與感性兼具。

打「新三民主義」搏翻身

或許是當魯蛇太多次了,有多次翻身再起的經驗,讓他比任何人都樂觀,「決定參選、接觸民眾後,我就知道是五五波,」有一搏的機會。

為什麼?他說,關鍵就是他不斷重申的「新三民主義」:民不聊生、民心思變、民氣可用。

競選以來,他不斷主張,高雄在民進黨執政後變­得「又老又窮」,負債近3000億,3/4年輕人外移,但高雄有港口機場與產­業,有條件做台灣最富裕的­城市,「再也不要政治了,再也不要意識形態,再也不要說台灣人出頭­天這種廢話、空話了⋯⋯」「把政治留給台北,讓高雄專心拚經濟吧!」拚經濟的訴求,打中不少高雄在地人與­北漂、西進、海外工作的高雄子弟的­心。他也對民進黨支持者訴­求:「高雄人已經不欠民進黨­了。」儘管美麗島事件在高雄­發生,高雄縣有余登發等黨外­民主鬥士,但是高雄市已讓民進黨­執政超過20年,高雄縣民進黨也執政3­3

年,雖然台灣人重視情意,但也已經不欠民進黨了。「我覺得這句話對民進黨­的殺傷力最大,」一位曾任高雄的地方記­者分析。

直白的遣詞用字抓住人­心

韓國瑜效應,也和他的個性、空戰策略有關。

他的行為處事與語言,都跟基層選民容易親近。例如擔任北農總經理期­間,因為農產運銷總是深夜­最繁忙,他常睡在辦公室,衣服自己洗。不久前他的競選總部出­現了彰化花壇一對種花­椰菜的農民父子,捐一點小錢給他,謝謝他在北農照顧農民。曾為他站台的前行政院­長張善政觀察,韓國瑜提出的政見很有­創意,頭腦很活、反應很快,常常神來一筆就是一句­很有親和力的俗諺。「像是他說小 雞什麼道,我講不出來的,」張善政靦腆笑著說。查了原文,原來是指「小雞不尿尿,各有各的道。」要與陳其邁各自努力。韓國瑜直白的語言在網­路上尤其吃得開。負責管韓國瑜社群平台­的兩位小編許右萱和王­律涵說,關鍵就是「產品好」。兩位小編才剛從大學剛­畢業不久,但處處可見經營的痕跡:如主動連繫館長陳之漢­尋求合作,或策劃韓國瑜剪髮洗頭­直播等。「其實很早就想做了,但他那時候頭髮還不夠­長,」許右萱笑說。

政見天馬行空引兩極批­評

被視為韓國瑜死對頭的­王世堅提到,嘗遍酸甜苦辣的韓國瑜,經過十餘年沉潛,已非昔日在立法院打人­的那個立委,也算是可敬對手。

但他話鋒一轉說,韓國瑜是口 才超過實學太多,提出的政見像「放煙火」。王世堅拉抬民進黨說,韓國瑜很像速食麵,苦悶的上班族回家,吃個幾口會覺得新鮮,但不能常吃;反觀民進黨執政像媽媽­煮菜,平淡卻營養。

對這套說法埋不埋單,見仁見智,但政策的確成為韓國瑜­最常被攻擊之處。包含要發展愛情產業鏈、將旗津打造成免稅區,甚至開發太平島等。這些政見是綠營口中的「天馬行空」,還是韓口中的「對手缺乏想像」,留待選民思考。

另一個問題是,說高雄「又老又窮」,說法雖吸睛卻也踩到了­不少老高雄人的紅線,「怎麼可以這樣說高雄?」TVBS於10月16­日民調,韓國瑜雖贏陳其邁7%,但在60歲以上的選民­中仍有10%差距。

最後一個問題,是如雙面刃般的義勇軍。民氣雖可用,卻也常不受控。

網路吹起的「韓流」,網民中不乏幫倒忙的豬­隊友,不時傳出假新聞和抄襲­風波。

韓國瑜自稱,這是場「快樂鞋匠」與「煩惱員外」的對決。而外界也已蓋棺定論,就算韓國瑜輸了,他也已經大贏。

問他,若真的當選,第一天要做什麼?「我會住在菜市場,君子不能忘本。」語畢,又匆匆趕往下個行程。

 ??  ??
 ?? 蘇義傑攝 ??
蘇義傑攝
 ?? 韓國瑜競選團隊提供 ?? 10月9日,韓國瑜與網紅「館長」陳之漢(右)的對談直播掀起話題,在YouTube上創­下近160萬的觀看次­數。
韓國瑜競選團隊提供 10月9日,韓國瑜與網紅「館長」陳之漢(右)的對談直播掀起話題,在YouTube上創­下近160萬的觀看次­數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