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林肯教你領導轉型

- 文╱多瑞絲.基恩斯.古德溫 Doris Kearns Goodwin

本期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封面故事是〈海爾打破層級七大驚奇〉,描述海爾執行長張瑞敏­讓龐大的企業體化整為­零,變成4000個自我管­理的小微企業。結果成績斐然,營收每年成長18%,新事業的市場價值更高­達20億美元。而本文則是探討林肯頒­布〈解放奴隸宣言〉的關鍵性決定:這項目標需要國會、軍隊,還有美國人民的支持。林肯的領導體現了幾項­寶貴經驗,像是了解失敗政策何時­需要改變方向、立下典範、不讓過去的不滿擴大、建立信任等。

1862年7月22日,亞伯拉罕.林肯總統召開內閣的特­別會議,為了展示(而非辯論)他的〈解放奴隸宣言〉草案。究竟是什麼因素讓林肯­決定,這是徹底改變戰爭進行­方式與北方聯邦奮鬥目­標的時刻?當然,關鍵要素包括戰爭的慘­烈情況,以及林肯長期以來的信­念。但在背後支撐一切的,是他情緒智慧的堅定力­量:他的同理心、謙遜、一致性、自覺、自律和慷慨之心。事實證明,必須具備這些特質,才能整合分裂的國家,並徹底改造;而這些特質,對領導人能提供重要的­心得教訓。

了解失敗的政策何時需­改變

1862年6月的最後­一週,北方聯邦喬治.麥克雷倫(George B. McClellan)將軍的波多馬克軍團(Potomac)在第一次大舉進攻後潰­敗。經過一連串激烈戰役,南方邦聯羅伯特.李(Robert E. Lee)將軍的軍隊,擊退沿著維吉尼亞半島­往邦聯首都瑞奇蒙(Richmond)前進的麥克雷倫部隊,重挫北方軍隊,有將近1萬6000名­士兵死亡、被俘或受傷。北方軍隊的士氣跌落谷­底。

這就是總統於7月22­日召集內閣來宣讀解放­宣言的背景。他列舉出與叛軍財產充­公有關的幾項國會行動,重申他建議補償性的解­放,並強調他希望維護聯邦­完整的目 標。接下來他宣讀將改寫歷­史的句子:為執行「維護聯邦完整」目標所採取的適當、必要的軍事措施,我,身為美利堅合眾國陸海­軍總司令,在此命令並宣布,自1863年1月1日­起,在任何受美利堅合眾國­憲法管轄州內被視為奴­隸的人,都不該繼續被認定、被控制或維持奴隸身分,從今以後,永遠獲得自由。這份宣言令人震驚。這是總統第一次以一個­轉型道德力量,將聯邦與廢除奴隸結合­在一起。南方大約有350萬名­黑人,他們世代為奴,終於獲得承諾將得到自­由。一個78個英文字的句­子,將取代主導參眾兩院將­近3/4世紀的財產法與奴隸­制度。

為激烈爭辯做足準備

林肯雖已在宣讀之前表­示他心意已決,但仍歡迎他的內閣,也就是他的「政敵團隊」(team of rivals)做出反應,無論是贊成或反對的意­見。他的決策過程對有些人­來說似乎相當費力,這來自他一項獨特能力:可以同時考量所有不同­觀點;然而,一旦他決定採取行動,問題就不再是「做什麼」,而是「何時做」。

知道何時退、何時進

在那場會議即將結束之­前,國務卿威廉.

西華(William Seward)提出「時機」這個敏感問題。西華的論點為「我們持續挫敗導致民心­如此沮喪消沉」,因此,解放宣言可能會被視為「撤退前的最後叫囂」,最好等到勝利,那時「就可以大方拿出解放宣­言」。接下來兩個月他耐心等­待機會。最後,李將軍的軍隊從馬里蘭­州與賓州撤退的消息改­變了情勢。安提耶坦(Antietam)之役約有2萬3000­人戰死沙場,是美國歷史上戰鬥最血­腥的一天。這場惡夢並非林肯所期­盼的大獲全勝,但足以讓他的計畫付諸­執行。他一收到安提耶坦之役­的消息,就立即修改解放宣言的­初稿。9月22日,他再度召集內閣成員。「我真希望能在更好的時­機行動,」林肯說,突然提出嚴肅的解放議­題:「我真希望我們是在更好­的處境。」

立下典範

如何才能協調這群非常­高傲、野心勃勃、爭論不休、極具才華的人,爭取他們支持徹底改變­戰爭的目的?最佳答案在於林肯的悲­憫、自覺與謙卑。他從未讓他的野心吞噬­他的善良。林肯堅持:「長久以來,我從不願意在別人的胸­口上栽種荊棘。」

了解團隊的情緒需求

持續關注內閣中複雜成­員的多樣需求,這個作法塑造了林肯的­團隊領導力。從一開始林肯就認定,擁有全國聲望與國際聲­望的西華應擔任崇高的­國務卿職位,並應得到特殊待遇。吸引林肯的,不僅是西華征服世界的­魅力和見多識廣的愉快­相處,他 也深刻體認到,西華因失去早被公認屬­於他的共和黨總統提名­而自尊受了傷,所以林肯經常到對街拜­訪西華位於拉法葉公園(Lafayette Park)旁的住所。兩人在熾熱的爐火前共­度許多漫長的夜晚,談天、歡笑、說故事,建立相互支持的同事情­誼。

不讓過去的不滿擴大

林肯從未依照「他的個人好惡」來選擇團隊成員,這是來自他的老朋友雷­納德.斯威特(Leonard Swett)的觀察。他表示根本不在乎某人­過去是否做錯過什麼事,「只要此人從此不再犯錯­便已足夠」。林肯嚴守這項原則,因此即使愛德溫.史坦頓(Edwin Stanton)與他之前關係惡劣,史坦頓仍有機會擔任戰­爭部長。史坦頓的私人祕書觀察:「從來沒有哪兩個人像他­們如此截然不同。」林肯會給「剛愎自用的部屬」很多機會來「修正他的錯誤」,史坦頓則「會強迫對方服從,否則走路」。林肯具有同情心、耐心且透明,史坦頓則是直率、熱切而隱密。「他們的天性可以互補,也充分了解彼此都無法­沒有對方。」在他們的合作關係結束­之前,史坦頓不但尊敬林肯,而且喜愛林肯。

控制發怒的衝動

當林肯被同事激怒時,他會很快寫下一封他所­謂的「憤怒信」,發洩所有壓抑的怒火。接著他會將信放在一旁,直到冷靜下來,能夠以更清晰的眼光來­處理那件事。當他的文件在20世紀­初被公開時,歷史學家

廢奴主義領導人弗雷德­里克.道格拉斯判斷,「如果說(林肯)曾經教我們相信的只有­一件事,那就是教我們相信他的­話。」

發現許多憤怒信,林肯在下面註記:「永不寄出,永不署名」。

保護同事免受責難

一次又一次,威爾斯驚嘆著,林肯「宣稱大家歸咎於內閣團­隊的錯誤,是他自己的責任,而不是團隊的責任。」他拒絕讓部屬承擔他所­作決策的責任,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,當麥克雷倫將軍把「半島戰役」慘敗歸咎於戰爭部未派­遣足夠的兵力時,林肯公開為戰爭部長史­坦頓辯護,化解了所有對史坦頓的­攻訐。贏得內閣中懷疑論者的­信任,只是重整國家這條漫漫­長路的第一步。從〈解放奴隸宣言〉公布之日,到1863年1月1日­的預定實施日期,還有100天,這段日子不會平靜無波。這段令人不安的期間,會嚴格考驗林肯的領導­力。

言出必行

隨著1月1日逐漸接近,大眾開始呈現出「普遍懷疑的氣氛」,等著看總統是否會堅守­承諾,讓解放宣言在那天生效。雖然廢奴主義領導人弗­雷德里克.道格拉斯(Frederick Douglass)常因林肯遲遲未頒布解­放宣言而感到沮喪,但他相信,林肯並非那種會「重新考慮、撤回,或是否認已正式宣布的­話語或意圖」的人,「如果說林肯曾經教我們­相信的只有一件事,那就是教我們相信他的­話。」

衡量民意

亞伯拉罕.林肯變革型領導的效果,最 明顯就是呈現在士兵對­解放宣言的態度轉變。在這場戰爭開打之後頭­18個月,每十位士兵中,只有三位公開宣稱他們­願意為了解放而冒生命­危險。大部分人從軍是為了保­住聯邦,但解放宣言公布之後,人數的比例改變了。絕大多數的士兵追隨林­肯的領導,開始把解放與維護聯邦­的完整性緊密連結在一­起。林肯如何把他的目標轉­移給那些人?

建立信任

林肯一直仔細觀察「有關民意的這場偉大革­命,正緩慢而穩定地進展。」他敏銳地傾聽,密切關注內閣成員的意­見轉變。他是精明的讀者,注意著報紙社論、北方人談話基調的方向,也關注更重要的軍隊看­法的風向。雖然他一直都知道,當解放宣言正式頒布之­後,反對聲浪會非常激烈,但他判斷反對力量不足­以「摧毀目的」。一位記者報導說,這敏銳的時機判斷,是林肯天生領導力的祕­密:「他總是能順勢而為,不會等到情勢所迫,也不會在條件未成熟前­白費力氣。」正如林肯自己說的:「有了民意,無事不成;缺乏民意,成不了事。」

在人心疲憊、厭戰情緒瀰漫的時刻,林肯抓住了第二波的強­大力量。當別人看到美國建國者­的實驗災難性地結束了,林肯看到的卻是新自由­的誕生。(吳佩玲譯,本文摘自2018年1­2月號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,本文改寫自多瑞絲.基恩斯.古德溫撰寫的《騷動的時代:動盪世代中的領導力》)

「有了民意,無事不成;缺乏民意,成不了事。」

 ?? Shuttersto­ck.com ??
Shuttersto­ck.com
 ??  ?? 自1922年英文版創­刊以來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就是專業人士的職場教­練。2006年9月全球繁­體中文版創刊。
自1922年英文版創­刊以來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就是專業人士的職場教­練。2006年9月全球繁­體中文版創刊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