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大學特殊選才五年有成 名額破千人、人數飆漲19倍_謝明彧

教育部104學年起試­辦大學特殊選才,許多大學陸續將特殊選­才納入招生管道。五年過去,特殊選才成為多元入學­的正式管道之一,人數更大幅成長19倍。如何做到?

- 文╱謝明彧

考「 試分發入學的比例應該­提

高到50%!」4月底,台北建國中學校長徐建­國公開發言,反對大學端持續降低考­試分發名額(目前占37%)。

新聞一出,立即在高中與大學間引­發「考試分數vs.申請入學」的論戰。今年因大學入學只採計­學測四科,不僅造成考試的鑑別度­下降、同分人數也增多,讓學生、家長與高中老師陷入了­異常焦慮,因此又出現了「考試才是真公平」的論調。但不少高中校長與大學­老師出面反駁,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「高分考上大學」就結束,學生是否了解自己性向­與興趣,才是核心。高雄鼓山高中校長莊福­泰直指,紙筆測驗無法看出一位­學生是否適合就讀某科­系,多管道、多資料,才能照顧到大多數的學

生,也才能選到適合大學科­系的學生。致力翻轉教學的台大電­機系教授葉丙成也在臉­書發文,回應建中校長。他指出,一個高中收進全台灣最­會考試的國中生,三年後校長在意的還是­這群學生靠考試贏人,而不是啟發這些孩子找­到自己的方向深耕、發光發熱。真是令人失望!

主張多元入學的師長們­認為,考試名額該占多少?是否可以更有鑑別度?是可以討論的,但大學入學不可能再回­到「一試定終生」,因為紙筆測驗獨大的思­惟已跟不上世界快速變­遷,尤其重要的人格特質和­特殊才能,是考不出來的。

不分系+跨域打動偏才生

其實,大學多元入學制度自2­002年實施至今,由於修修改改,常讓考生、家長與高中端老師無所­是從,的確是事實。這是制度設計者必須面­對的質疑,是不是配套不周嚴、制度太復雜、又變來變去,以致讓許多人懷念起舊­制度呢?

不管爭議如何收尾,過去幾年

來,大學端已出現愈來愈多「特殊選才」。

教育部從104學年試­辦大學特殊選才,過去招生名額都維持在­學生總量的1%左右。第一年僅招收53名,第二年151名,第三年292名,去年(107學年度)特殊選才,已正式成為多元入學的­正式管道之一,名額翻倍至555名。今年更因廣受好評,名額提高到1014名,五年來,人數大幅成長19倍。

許多老牌大學如政大、世新、北教大、北藝大等,也首度將特殊選才納入­招生管道。連一向錄取學業成績頂­尖學生的台灣大學,今年也開出64個特殊­選才名額,其中給特殊偏才學生2­9名,給經濟弱勢學生35名,通通不看學測、指考成績,只看送審資料及口試,算是相當大的突破。特殊選才和申請入學最­大的不同,在於申請入學適合一般­適性發展、對於未來有模糊想像的­絕大多數學生;特殊選才則適合具有明­顯獨特專長,甚至已有業界實績、領導經驗,對未來職涯有明確傾向­的學生。綜觀各校的特殊選才生,可分為兩大類型:一是具有單一學科的能­力天賦,例如單科資優,或才藝專長者。二是具有創新能力與思­惟,或卓越的領導統御能力,例如有特殊優良行為、逆境向學精神等。

為了避免這類學生進入­大學後又受傳統單一學­科必選修限制,反而壓縮了發展廣度,包含交大、清大、成大,近年也紛紛開設「不分系學士學分學程」,協助這些學生。

不分系學士學分學程,打破過去以「院系所」為單位的選課模式,讓學生可以「大一大二不分系,大三之後才分流」,甚至是「大學四年都不分系」,並跨系選課。還會以3∼5名學生搭配一位導師,師生一起討論未來方向、學校有哪些對應課程,統整

出最符合學生需求的學­習組合。

清大、交大積極培育專才

清大是推動特殊選才最­早、最積極的頂尖大學,104學年就推出「拾穗計畫」,希望像拾起不慎掉落的­麥子一樣,讓無法經現行招生管道­入學的特殊才能學生,有機會進入清大。

第一屆招收10名,今年在近900位報名­者中正取59名,率取率雖僅有6.5%,但名額已是各大學最多。特殊選才學生更從第一­屆占新生名額的0.66%,提升到3%。拾穗計畫的學生,若有明確「偏才」,可以直接進入對應科系,如物理系、化學系、數學系、資工系等。若尚不確定未來學科方­向,或希望先行探索性向,也可先進入「大一不分系」的清華學院,透過專門導師的生涯導­航,大二後再進行分流。近年入選拾穗計畫的學­生,光譜多元。例如罹患妥瑞症的小提­琴選手梁策,計畫跨域科技與音樂,鑽研音樂治療;以及YouTube擁­百萬訂閱戶的舞蹈大

賽冠軍雙胞胎姐妹周玗­希、周玗函,將進入科管院學士班。清華大學教務長戴念華­表示,拾穗計畫的特色就是彈­性,讓學生有寬廣的選擇,打下多元基礎,這才是未來人才不被淘­汰的最重要能力。同在新竹的交通大學,也在2017學年啟動「百川計畫」。今年錄取33名,吸引900多人報名,錄取率3%,搶手程度可見一斑。今年入學學生中,包括台玻集團總裁林伯­實與學學文創副董事長­徐莉玲的獨子,放棄海外知名大學的入­學許可,而選擇交大百川。百川計畫學生莊勝傑,從小就熱愛組裝機器人,國高中時屢屢參加國內­外機器人競賽。就讀台中高工時,完成「機器人直流馬達控制系­統」的小論文。去年進入交大,即代表學校在2018­年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­世界賽(World Robot Olympiad, WRO)獲得銀牌。才大一的他,談論機器人產業的現狀­與前景,完全不輸任何一位產業­專家。

學如海納百川,既廣且深。交大「百川學士學位學程」最大特點,就是突破傳統學系課程­規範,強調不分系、跨域學習及實作。提供多達28種專業核­心課程,橫跨音樂、藝術、社會、法律、工程、商管等領域,規定學生四年內必須修­畢至少兩個跨領域學程,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學習­計畫。

交大校長張懋中表示,現今大學若仍用考試成­績來篩選學生、傳授單一學科內容,教出來的學生,同質性必然高,交大不缺會考試的學生,缺的是有生活體驗和執­行能力的學生。百川計畫,就是想聚集不同背景、才能的學生,碰撞出更多火花。「未來經濟主流是創新創­意經濟,創新的關鍵就在於多樣­性!」張懋中說,包括跨域、自主學習、批判思考、創新力、國際視野等抽象素養的­能力,無法僅靠特定學科栽培,而是跨領域的相互激盪。

成大特殊選才拉拔弱勢­生

至於成功大學,也於107學年開啟「特殊選才」,除了看重偏才,更重視經濟弱勢優先,落實大學社會責任。

去年成大的特殊選才,有8系組釋出12個名­額,其中全校不分系學士學­位學程只提供2個名額,共有100人申請,其中90人符合資格,最後選出兩位經濟弱勢­學生。今年成大不分系學士學­位學程釋出15個名額,並挪出4個給特殊選才,讓經濟弱勢生有更多機­會進入成大。透過特殊選才進入全校­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的­弱勢生,除了第一年學雜費及住­宿費全免,還有專門導師輔導,未來每年只要課業成績­達到前25%的標準,就能延續學雜費及住宿­費全免,鼓勵他們積極向學。成大教務長王育民表示,將經濟弱勢訂為篩選優­先條件,是因為弱勢生是大學教­育更值得栽培的璞玉。台灣學生專業能力強,但未來的夢卻非常窄。不少頂尖大學的理工科­學生,畢業後的目標就是進入­台積電等一流企業,雖然沒有不好,但夢想是不是可以多元­一點?例如成為改變未來的創­業家。

王育民強調,弱勢生若能冒出頭,通常擁有比別人更大的­毅力和動機,具備改變未來的特質。

特殊選才的良善美意,似乎也凸顯出高中端行­之多年的數理、語言、美術、音樂等資優班學生,無法被現行制度篩選出­來的缺失,以致還要另闢管道。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­教授顏聖紘為文指出,大學科系應經常向社會­介紹自己的專業,與社會溝通多了後,學生也能及早看見努力­的方向。此外,特殊才能不可能急就章,而是長期探索和學習的­恆心毅力,大學應多挖掘這樣的學­生。

他甚至希望有一天,特殊選才管道不再存在,因為這表示在運作良好­的考招制度下,有特殊才能的學生,不會被埋沒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關立衡攝 ?? 打破「分數至上」,愈來愈多頂尖大學針對­音樂、藝術、機械人等特殊專長學生,提供「免試」入學。
關立衡攝 打破「分數至上」,愈來愈多頂尖大學針對­音樂、藝術、機械人等特殊專長學生,提供「免試」入學。
 ?? 蘇義傑攝 ?? 交大校長張懋中強調,大學要偉大,關鍵在於能否匯集不同­背景與專長學生,激發跨域創新火花。
蘇義傑攝 交大校長張懋中強調,大學要偉大,關鍵在於能否匯集不同­背景與專長學生,激發跨域創新火花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