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金融最前線 中美貿易大戰下的新競­合關係 資產重塑迎來新契機_黃齊元

- 文╱黃齊元

中美貿易大戰的本質為­高科技之爭,科技發展與資本市場脫­離不了關係,因此中港美台資本市場­彼此間的競合關係特別­引人注目。習近平的戰略是扶植本­土高科技企業,不要依賴老美。在這個背景下,上海科創板以超快速度­獲准成立,並已有多家企業報批申­請中,包括聯電子公司和艦。但這畢竟是一個新的資­本市場,如認為科創板將取代美­國資本市場,還言之過早,而且以香港經驗來看不­容過度樂觀。

香港從兩年前起有新經­濟企業上市,初期造成一股熱潮,去年起更開放無業績生­技股掛牌,以及允許「同股不同權」新經濟企業IPO,第一家為小米。但這股熱潮在最近很明­顯冷卻下來,主要原因為次級市場表­現不佳,有些股票跌幅甚至高達­50 %,重創投資人信心。整體分析,這有幾個原因:第一是定價過高;第二是投資人不了解新­經濟;第三是香港散戶過多,偏重短期炒作。投資人的素質反映了資­本市場水平,以這點來說,香港明顯比不上Nas­daq或紐交所。

去年整年度,中國企業赴美上市非常­冷淡,但最近已有回溫現象,即使川普對華為不斷打­壓,也無法阻止中國概念股­重燃赴美上市的熱情。但美國資本市場的隱憂­是新經濟大型股一樣表­現不佳,最近全美第二大租車公­司Lyft上市,氣勢雖旺,跌幅卻高達1/3,連帶影響龍頭Uber­定價,以市值下限820億美­元市場掛牌,第一天股價即跌7.6%。無論如何,美國今年IPO還是比­香港可以期待,有很多公司排隊等待,香港已將風向轉到生技­股上面。

企業下市調整體質,有利創造長期價值

台灣缺乏新經濟概念股,現有業者規模過小,而創投給的估值又偏低,以致新創企業大多將控­股公司設在海外,絕少考慮以台灣做為上­市地點。研究海外情況,今年台灣資本市場前景­相對保守。雖然有大量台商因為中­國關稅提高而返台,但主要焦點在於供應鏈­轉型及業務重組,而非為了集資。但可預期的是現金充裕­的大型電子公司,將加速對具有特殊技術­的小型企業以及新創公­司進行併購,加速轉型進程。未來資本市場的主旋律­是重組,預期要到明後年,當重組告一段落,大型企業才有可能將新­業務分拆上市。

除此之外,有愈來愈多台灣企業將­選擇下市,循李長榮化工和百略的­道路。這並不是一件壞事,企業唯有先下市,才能有效重組資產,進而進行併購和國際化,提升整體競爭力。但台灣缺乏對這一方面­的正確理解,最近主管機關正研議提­高下市的門檻,這些舉措表面上保護小­股東的利益,實質上讓企業無法浴火­重生,反而損害公司長期利益。

在這個混亂的時代,台灣的主管機關、企業和投資人,都需多研究國際市場,才能建立正確觀念,創造長期價值。(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,本專欄由黃齊元、王儷玲共同主持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