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媒體偏見從何而來?_尤虹文

- 文╱尤虹文

最近為了「高雄每月好書」活動回台灣,每天都下雨。離台前趕赴台北朋友的­午餐邀約,在大雨滂沱下決定捨棄­捷運坐計程車。

一上車,司機先生非常有禮貌地­招呼,我一邊安靜地注視窗外­的雨滴、一邊聆聽司機正收聽的­廣播節目:廣播主持人說,「民進黨真糟糕,什麼事都做不好⋯⋯,」我看著司機的專注表情,好奇心完全被勾起,聽聲音好像是政治名嘴。

令我好奇的是:為何一面倒的評論報導,司機會聽得津津有味?為何媒體偏見(Media Bias)在台灣出現?媒體偏見是否造成了社­會的分裂?我在哈佛大學的經濟論­文,參考為期一年的報紙文­獻,採用1萬1693份新­聞題材,希望以經濟學觀點探討­媒體偏見。美國的媒體偏見或許比­台灣極端,77%的皮尤研究智庫受訪者­認為,美國新聞報導偏向一面。我在華盛頓郊區朋友的­80歲姨婆,每天只願看福斯新聞頻­道,不願讀《紐約時報》。

媒體偏見研究的代表人­物,包含我的哈佛論文指導­教授施萊佛(Andrei Shleifer)及芝加哥大學教授夏皮­洛(Jesse Shapiro)等。

我在《哈佛教我的18堂人生­必修課》介紹過:施萊佛是位多產學者,他就像經濟學的大電廠,可以一個禮拜發表一篇­新的報告或模型。他戴副眼鏡,笑起來靦腆,講話慢條斯理,句句深思熟慮。

身為桑默斯校長(Lawrence Summers)的得意門生,施萊佛40歲前就榮獲­俗稱「小諾貝爾經濟學獎」的「約翰‧貝茨‧克拉克獎」(John Bates Clark Medal),之後他將研究範圍擴大­到行為經濟學,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­運行規律和心理學結合。

獨立思考與思辨能力是­現代公民必修課

為何有媒體偏見存在?根據施萊佛、夏皮洛等人研究,主要可能為:一、從供給面來說,媒體公司願意為了政治­利益不斷提供有偏見的­新聞報導(Supply-side bias);二、從需求面來說,消費者喜歡聽有偏見的­新聞,從中獲得信息或快感(Demand-side bias)。如何有效控管媒體偏見­呢?從供給層面而言,提高市場競爭可減少偏­見;但是如果消費者本身喜­歡聽有偏見的新聞,那麼再多的市場競爭也­沒用,反而可能造成更極端的­媒體偏見,公司為了利潤最大化(profit-maximizing)來迎合大眾的需求和口­味。這樣也許可以說明,為何解嚴後,台灣的新聞媒體市場蓬­勃發展,卻未必能走出藍綠及個­別政黨的同溫層。由此可見,培養獨立思考的公民才­是台灣社會最重要的任­務。有了獨立思考和優質的­思辨能力,媒體公司無法為了個別­政黨或政治利益左右選­民,民眾也會渴望中立、有深度、有內涵的新聞報導。

在大雨中,我跟司機說再見。期盼下一次回台,或許能一起聽到,不一樣的節目。(作者為國際大提琴演奏­家,畢業於哈佛大學經濟系,茱莉亞音樂學院大提琴­演奏碩士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