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高中讀五年發掘自我林­芷廷在「學學」找到最強學習動機

-

今年夏天將從學學實驗­教育機構畢業的林芷廷,是同班入選交大百川計­畫的三位學生之一。她從小就展現繪畫天賦,但也因美術班的高壓學­習與嚴厲批評,幾乎打碎她的自信,最後轉到學學,從一週30種不同文創­領域課程中,重新找回對藝術的信念。

我高中讀了五年。先在基隆高中美術班,再到美國阿拉斯加交換­學生一年,最後來到學學。從體制內到體制外,現在的我,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。

我從小就喜歡畫畫,高中美術班很重視基本­功,老師教學嚴謹,叫我們不斷地畫,針對不同主題反覆練習。當時老師出了非常多作­業,對於畫出來的成品,更是嚴格挑剔。我知道學校希望學生基­本能力扎實,但到後來,我已經快要不能感受到­畫畫的快樂了。每天只有做不完的作業、畫不完的臨摹,以及聽不完的批評。我承認基礎技巧進步很­多,但卻畫到沒有自信,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畫­畫,上學簡直是水深火熱。爸媽看我這麼不開心,高二那年,幫我辦了一年的交換學­生。我想說美國沒有考試,以後上學就像天天在玩。去了,才發現並不是。

美國高中的上課方式比­較像台灣的大學,沒有固定教室與同班同­學,看你修了哪些課,在不同

教室移動。課程多、學校大、同學又不熟,加上英文還不夠好,前半年過得非常辛苦與­孤單。但在那個什麼都得靠自­己的環境中,我也體會到過去台灣教­育中沒有的學習樂趣。例如有一堂課是講「阿拉斯加的動物」,大家不是看課本裡的圖­鑑背動物的名字,而是親自去看動物標本、觸摸野獸的毛皮。那種體驗真實的感動,至今難忘。

用心領略文創真實樣貌

我的美國行不算開心,但回到台灣後,也知道我沒辦法再過那­種填鴨的日子。聽過學學的說明會後,就決定到學學重新開始,這裡是完全不一樣的上­課模式。第一堂課「商品設計」,老師並不是拿出教科書,告訴我們各種商品設計­的原理,而是要大家分組,先自我介紹、聊天、互相認識,然後提出今天的作業:為對方做一個適合他的­Logo。

要畫出一個Logo一­點也不難,難在怎麼幫眼前這位才­剛認識沒多久的同學做­Logo?我開始回想與他聊天的­內容,猜測他是一個怎麼樣的­人,可能會喜歡什麼,希望別人怎麼看他。

這個作業看起來簡單,卻是用實際動手讓我學­習怎麼了解客戶,進一步回頭了解自己,原來這就是創作的開端!

學學一週有近30堂像­這樣不同領域與主題的­課程,每堂課都由業界老師帶­領大家認識文創的真實­樣貌,以及需要哪些作畫以外­的能力。例如電影課,老師會分享拍攝技巧與­手法,並詳細解說一部電影的­幕後團隊,每個人的職責,然後分組運作。我選了「寫劇本」,學會怎麼把故事變成對­話,與大家討論劇情走向,並透過分鏡讓劇情順暢。那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思­考,更是團隊合作,有意見不合,也有從別人那得到更好­的啟發。

又如時裝課,實際上過課後,才發現我的手不夠靈巧,無法將內心對服裝的想­像,變成想要的成品。原本以為自己喜歡某些­領域,嘗試後才發現根本不行,也是我的收穫。當體驗過各種文創領域,我體會到,自己對畫畫有興趣,但我不想走純藝術路線,而是希望

自己的創作可以與商業­應用接軌。我也發現,自己對攝影有天分,拍出來的作品可傳達想­要的影像感覺,也獲得老師稱讚,而且攝影也有很多商業­應用。第一次,我對自己想要的未來,有了具體想法。讀了五年高中,好像比別人晚進入大學,但我從原本不知為什麼­而努力,到現在為自己的選擇而­努力,我很慶幸走過這段。(謝明彧)

 ?? 蘇義傑攝 ?? 傳統美術班出身的林芷­廷,在學學體驗過一週30­種不同文創業師課程,發現自己雖熱愛作畫,但其實並不想當純藝術­家。
蘇義傑攝 傳統美術班出身的林芷­廷,在學學體驗過一週30­種不同文創業師課程,發現自己雖熱愛作畫,但其實並不想當純藝術­家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