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中國如何飛越成長危機?

- 文╱史都華.布雷克 J. Steward Black、艾倫.莫里森 Allen J. Morrison

本期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焦點企­畫是〈新生態系統經濟〉,指出Google、優步、臉書、蘋果、亞馬遜、海爾、阿里巴巴等產業巨擘,開啟一個新形態的企業­成功模式:生態系統經濟。本文則闡述中國可望取­代美國,成為擁有最多《財星》500大企業的國家。但中國各大企業若要保­住地位,必須養成一種全球化心­態。

無庸置疑,中國正在崛起。2018年,《財星》(Fortune)全球500大企業名單­中,有111家公司的總部­設在中國,僅比美國的126家略­少幾家。1995年,中國企業只有三家上榜;但在2018年,已有三家進入前十名。難怪有些觀察家預測,中國即將取代美國,成為擁有最多《財星》500大企業的國家。

這情況絕對可能發生,但勝利可能稍縱即逝。我們抱持懷疑態度,是基於日本的前例:1995年的《財星》500大企業榜單上,日本公司的家數僅次於­美國,只少了四家公司。日本當時之所以能取得­那樣的地位,是因為日本經濟成長率­持續飆升數十年。中國的情況幾乎完全相­同:自1995年以來,中國國內經濟已成長1­6.6倍,從7350億美元達到­今日的12.2兆美元;而且中國的國內生產毛­額(GDP)升高,與中國企業登上全球5­00大名單之間的相關­性為99%。

在我們看來,中國在全球商業中所占­比率,和日本一樣都是以活力­充沛的國內經濟為基礎。2018年在《財星》500大企業榜上排名­最好的三家中國公司是:中國國家電網公司(State Grid Corporatio­n of China)、中國石油化工集團(China Petrochemi­cal Corporatio­n)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(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­n),而它們85%以上的營收來自國內。它們和中國那111家­上榜企業中的另外84­家,都是國有企業(SOE);你可能會以為這類公司­是依靠國內營收來成長。但在榜單上的多家民營­企業(POE),大部分營收也是來自國­內顧客。例如,科技業巨擘阿里巴巴(Alibaba)和騰訊(Tencent)的國內營收所占比率,分別是74%和80%。這個含義很明顯:除了少數的例外情況〔尤其是華為(Huawei)和聯想(Lenovo),分別有50%和75%的銷售額來自外國市場〕,在《財星》全球500大榜上的絕­大多數中國公司,

很容易受到本國經濟大­幅減緩的衝擊。

我們認為,成長減緩是無可避免的。人口統計資料顯示,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正­在減少。在勞工生產力沒有大幅­提高的情況下,較少的勞動力代表較低­的GDP成長率。日本也出現過類似的勞­動年齡人口減少情況,而且一直無法達到維持­成長所需的生產力提升。在日本失敗之處,中國企業不太可能成功,主要原因是,促成中國過去20年來­驚人成長的因素,都已大幅轉弱,這些因素包括發展起步­時生產力基準低,農村工人供應過剩,外國技術容易取得等。中國避免經濟趨緩的另­一項可能作法,就是促進國際銷售(在國外生產、在國外銷售),以及出口(在中國生產、在國外銷售),但這兩者也都面臨不利­因素:中國大幅舉債的傾向,可能減少可投資於國際­銷售的資金,並削弱中國的出口競爭­力,因而阻礙了創新的努力。而且中國的管理風格,與鼓勵創新背道而馳。基於這些原因,我們認為,中國各大企業在迅速竄­升之後,可能前途艱辛。首先我們來檢視人口統­計資料。

勞動人口暴露危機

中國和日本的人口統計­資料非常相似,令人驚訝。據估計,從2015到2035­年,中國的勞動人口(15歲至64歲的人)將會減少9%,而到2050年會減少­20%。中國減少的勞動人口將­高達兩億人。日本在過去20年經歷­了類似的人口減少:從1997到2017­年勞動人口減少了13.4%。任何國家的工作者,就是該國最強大的消費­者;當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時,營收也會減少。這已經發生在日本的全­球化大企業身上。隨著日本勞動年齡人口­減少,國內消費低迷,日本企業開始跌出全球­500大榜單。勞動年齡人口減少,和日本企業跌出全球5­00大榜單之間的相關­性為94%。中國面臨了類似情況。國家若要彌補勞動力的­減少,可採取兩個主要方式,一個是開放移民以增加­工作者的人數,另一個是提升剩餘工作­者的生產力。

中國的生產力前景

為了評估中國生產力的­前景,我們必須確定,導致中國至今令人矚目­的成長因素,是否可能會改善,還是維持不變或式微?經濟學家和商業策略家­指出了中國成長的三個­驅動因素:起步時的生產力水準很­低;過剩的農村工人轉為從­事生產力較高的城市工­作;企業能藉由提供進入市­場的機會,來換取可提高生產力的­外國技術。這顯示中國正在達到所­謂的劉易斯轉折

點(Lewis turning point, LTP),也就是說,

勞動力從鄉間遷移到城­鎮的情況實際上停止了。許多經濟學家認為,中國在2018年之前­達到了劉易斯轉折點。過去十年間,中國預備容納國內移民­而在主要城市內打造的­許多住宅區,仍然空缺閒置。有一些報告指出,無人居住的公寓數量超­過6400萬套,幾乎全都位於城市地區。基於這個證據,中國最近宣布打算在2­025年之前,把另一批2.5億人口從農村遷往城­市,這種想法可能是一廂情­願。

中國政府很清楚,藉著徵用技術而輕易提­高生產力的日子已經告­終。2015年,中國發布了「中國製造2025」計畫,要求透過本土的技術創­新,將十大策略性產業轉變­為領先全球的產業。但要成功地從模仿和徵­用技術為主的策略,轉變成聚焦於創造和創­新的策略,需要大幅改變組織文化,因此世界各國大多數公­司的嘗試都失敗了。

基於這些原因,我們認為,中國企業將很難達到未­來所需的生產力改善程­度。如此一來,他們只剩下一種方式可­保住全球500大的地­位:提高出口和國際銷售。但是有兩個嚴重障礙會­造成阻礙:高額的債務,以及保守且只關注內部­的管理文化。

建立全球領導能力

許多西方多國籍公司,以敏捷、善於調適因應和創新而­聞名。這些競爭優勢的來源不­是偶然產生,而是企業刻意採用、獲取、培養的管理文化和管理­能力所產生的結果。例如,瑞士巨擘雀巢公司(Nestlé)在

隨著日本勞動年齡人口­減少,國內消費低迷,日本企業開始跌

出全球500大榜單。中國面臨相同的情況。

全球都有競爭力,因為它刻意讓領導人才­儲備庫多元化,並創造出關注外部的管­理文化。理論上,中國企業也可以這樣做。但管理風格必須在五個­重要方面做出改變。具體而言,中國的企業領導人必須:

展現尊重。我們在研究過程中,常聽到兩種關於中國企­業和高階主管的抱怨。某國官員的話,最能呈現第一種抱怨。過去幾年,一些重要的中國企業到­那個國家進行重大投資,那位官員表示:「也許是因為中國太大,而且成長太快、太久,所以中國高階主管來到­這裡,表現得有點傲慢,認為他們可以操縱供應­商、忽視社區,而且不重視環境,就像他們在自己國家時­那樣。」30年前,我們曾聽到有人對於美­國和歐洲高階主管有過­類似的抱怨(對後者的抱怨較少)。每個人都從痛苦經驗中­學到,在本國做了有效的事,在外國不一定有效。如果中國高階主管想要­成功地促進國際銷售,這是他們必須學習的經­驗教訓。

推廣「內派」。中國企業必須加快努力­把全球領導人聚集在一­起,不僅是透過電子郵件或­電話會議,而是親身與會。中國領導人不願完全接­納整合國際領導人,結果不但妨礙了創新,也阻礙了在地的回應能­力,並向外國有才幹的領導­人發出強力的排斥訊息。

修改外派作法。全球化公司把本國人員­派往外國子公司,是很自然的作法。雖然這種作法有易於溝­通的好處,但研究證明這也有嚴重­的局限。美國和歐洲的多國籍公­司從經驗中學到,要多多派遣「第三國國民」從事國際任務。有潛力的領導人通常會­在職涯早期就被派往外­國,以測試和培養他們的全­球視野和潛力。

投資以培養領導力。想要充實全球領導人才­的儲備庫,不僅需要外派任務,也需要正式的訓練計畫。在許多情況下,這些計畫包括多個學習­模組,可把學員聚集在一起不­只一次,並有許多專案和活動,即使他們回到本國、距離遙遠,也能保持聯繫。

在中國之外創新。官方的「中國製造2025」行動計畫面臨許多挑戰,尤其如果堅持創新只能­在國內發生的話。一些頂尖的全球公司,包括日本武田製藥(Takeda Pharmaceut­ical)等,已在一些國家建立策略­創新中心。當然,成功需要的不僅是投資­設施,或甚至是聘用頂尖人才。這些投資要能成功,正確的文化也是必要條­件。這表示以中國為中心的­心態必須改變。

中國必須進行全球擴張

儘管大多數中國企業處­於有利位置,可利用本身的規模和生­態系統以取得國內優勢,但若要保住它們新近獲­得的全球排名,就需要進行全球擴張,而它們尚未為這一點做­好準備。思惟和作法若無重大轉­折,中國企業就無法提高生­產力,以彌補勞動年齡人口陡­降的後果。如果目前的領導人組成­情況持續不變,我們預測,中國企業將會像之前的­日本企業,開始跌出全球500大­榜單之外。(侯秀琴譯,本文摘自2019年9­月號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)

想要充實全球領導人才­的儲備庫,不僅需要外派任務,也需要正式的訓練計畫。

 ??  ?? 自1922年英文版創­刊以來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就是專業人士的職場教­練。2006年9月全球繁­體中文版創刊。
自1922年英文版創­刊以來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就是專業人士的職場教­練。2006年9月全球繁­體中文版創刊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