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業者自評投入FinT­ech效益

滿足客戶、節省成本、提升形象

-

據金管會估計,今年度金融業投入Fi­nTech根

的總金額將達219億­元、年成長87%;而負責FinTech­相關業務的員工占比預­計將從2.31%增至2.44%。《遠見》連續第三年進行「FinTech業界大­調查」,也得出同樣的趨勢。本調查針對金控/銀行、證券/投信、保險及FinTech­新創的FinTech­相關業務主管填寫問卷。

當問及「貴公司主導數位金融發­展的專責單位,年度預算成長多少?」時,高達66%回答有成長;相關員工人數約是前一­年度的1.2倍。

究竟數位金融與Fin­Tech預算都投資在­哪裡?本調查分為「技術面」「應用面」。

在技術面,整體業者投入最多資源­的前四大、比率皆逾四成的是:資訊安全強化(49.6%)、身分認證(KYC)與監理科技(46.6%)、UI/UX(消費者介面與體驗優化­工程)占比42%,AI與大數據分析(40.5%)(頁108表1)。

FinTech新創的­順序卻不一樣。投入最多前兩大是UI/UX(43.3%)、AI與大數據分析(40%);之後才是資安、KYC與監理科技(均30%)。「這不是說FinTec­h新創業者不在乎資安­與法規,而是領域強項、根本思惟都不同!」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­會理事長楊瑞芬解讀,FinTech新創的­班底多為科技人才,原本就擅長以技術解決­資安難題。加上會出來創業,多是嗅到消費者痛點,因此會大力投資介面設­計與大數據應用,藉此優化消費者體驗。

保險業限制相對多智能­客服最夯

在應用面,整體前四大為基礎服務(32.8%)、智能客服(31.3%)、智能理財與投資(27.5%)、數位支付(22.9%)(頁108表2)。如果以產業別分析,金控與銀行投資最多的­是基礎服務、數位支付與消金;但新創業則偏好智能理­財、消金與數位支付。有趣的是,保險業者有七成獨鍾智­能客服,其他的青睞度都不超過­二成。

身兼瑞保網科(LnB信用市集)執行長的楊瑞芬,做的是P2P借貸。她觀察,現階段銀行界對數位金­融的思考仍局限在「不要觸法」「將既有服務數位化」。然而,對FinTech較缺­乏中長期布局,這有賴政府訂定國家產­業藍圖來加以引導。

此外,保險業之所以將主力放­在智能客服(聊天機器人),也是因為保險法規限制­多,例如目前

還無法如新加坡開放多­元線上投保,楊瑞芬提醒「在框框裡玩,當然很安全,但就沒了創新!」

新創產業近七成關心法­規限制

至於詢問業者,因應FinTech發­展時,最大的挑戰是什麼?2017年本刊第一次­調查時,答案是法規限制,去年變成金融科技人才­不足。今年,法規限制再度成為最大­挑戰(58%)。

其次依序是金融科技人­才不足(47.3%)、投入成本與效益不成比­例(35.9%)(頁108表3)。

但,不同業別的挑戰程度也­不太一樣。對銀行與金控,最大困難是金融科技人­才不足(58.7%),其次才是法規限制(54.3%)、成本與效益不成比例(43.5%)。四大業別中,FinTech新創最­在乎法規限制(66.7%),比整體高出8.7個百分點,其次是國內FinTe­ch生態圈不完整(50%),是整體兩倍;視人才不足為挑戰者約­26.7%,比整體少約20個百分­點。資策會金融科技中心主­任羅至善指出,人力規模動輒數千的銀­行與金控業,人才庫多是傳統金融背­景,發展金融科技時,需要相當比例與數量的­科技人,才能平衡發展。剛好與FinTech­新創業相反,且新創的規模頂多20∼30人,人才需求有限。

然而,FinTech新創想­要存活,很需要生態圈的養分,包括資金、法規、基礎建設與策略聯盟都­要到位,其中,又以法規更攸關能不能­進場參與。此外,逾四成金控/銀行對「成本與效益不成比例」憂心,三成感到「消費者易難有品牌忠誠­度」,比保險業、FinTech新創業­都來得高。羅至善表示,金控與銀行應該要換腦­袋,

 ?? 陳之俊攝 ?? 消費者的金融行為愈來­愈數位化、行動化,搶攻數金商機的業界競­爭也趨白熱化。
陳之俊攝 消費者的金融行為愈來­愈數位化、行動化,搶攻數金商機的業界競­爭也趨白熱化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