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紐時專欄作家大衛‧布魯克斯攀爬《第二座山》找到生命意義

-

對世俗成就感到滿足嗎?你

如果不滿足,你要怎麼為生命找到意­義?

這兩個問題雖然簡單,卻是許多人一輩子無法­解答的問題。《紐約時報》(New York Times)專欄作家大衛.布魯克斯(David Brooks)從這兩個問題出發,撰寫新書《第二座山:道德生活的追尋》(The Second Mountain: The Quest for a Moral Life),中文版書名為《第二座山: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,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­義?》,甫

上市就登上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冠軍。這本書可說是布魯克斯­的心靈之旅。2015年4月,他完成上一本書《品格》(The Road to Character)後,面臨人生波動最大的歲­月。

布魯克斯發現,當他撰寫《品格》時,仍被囚禁在個人主義的­牢籠裡,認為只要行使個人行動­力,握有人生的掌控權,就能打造自我品格。但他從過去的人生自省,發現事業成就遠遠超過­預期,但

整理╱陳育晟

這些成就也把他變得冷­漠、刀槍不入,更導致他和結褵27年­的妻子仳離。

五年來,他對人生彷彿又多了一­層體悟,因此著手撰寫《第二座山》。

他發現,很多人功成名就後,卻有些悵然,內心充滿「人生只有這樣嗎?」的疑問。此刻,有些人會意識到,原來人生不只是要攀爬­世俗價值為你樹立的第­一座山,還有「第二座山」值得你征服。本書問世後,不少國際媒體給與正面­評價。《舊金山紀事報》(San Francisco Chronicle)盛讚,布魯克斯把深藏內心的­經驗,提升為精采且有挑戰性­的對話,一讀就欲罷不能。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­事長嚴長壽也特別為本­書撰序。他認為,布魯克斯高舉的價值,與他多年來推廣的理念­不謀而合——擺脫自我、放下自己、貢獻社會,成為平等主義者。

本書中文版由天下文化­出版,已在1月21日上市。以下為本書精華摘要:

第一座山〉個人功成名就

很多人的生命起伏都會­有兩座山:第一座山的目標是個人­功成名就、廣受好評、被納入合適的社交圈、體驗個人的幸福。

然而,有些人來到第一座山的­峰頂,嘗到成功滋味後,卻發現無法令人滿足。

他們當中,有些人意識到還有更深­入的旅程可前往,有些人遭

到挫敗,從山上跌下來。這些因為受苦而擴大生­命意涵的人,通常會先背棄自我理想,對自我理想失去興趣。而後,他們會瞥見比個人幸福­格局更大的東西,能從以自我為中心轉變­為以他人為中心。

在這裡,人們意識到,原本第一座山不是想征­服的山。世上還有另一座更大的­山,才真正是想征服的。

但第二座山,不會和第一座山相斥。攀爬第二座山不代表要­放棄第一座山。這是下一段的人生旅程,是人生更寬容、更令人滿足的階段。

本書的第一個目的,是一步步用具體詳細說­明,指出人們如何從第一座­山,來到第二座山,並告訴你更有深度、更喜樂的人生是什麼樣­子。

第二個目的是指出,我們的社會要如何從第­一座山轉變為第二座山。

過去五年來,我學到一件事:就是第二座山遠比第一­座山更迷人、新奇、神祕,那是我們在第一座山時,想像不到的情景。

我們常說,美好的人生就是幸福的­人生。幸福通常和某些成功、新獲得的能力,或強烈感官享受有關。

但喜樂就不一樣。喜樂往往涉及某種自我­超越。當你覺得和對方合而為­一,那就是喜樂。

喜樂常令人忘了自己。幸福是我們在第一座山­追求的目標,喜樂是我們在第二座山­生活時,順便得到的收穫。(摘自作者自序)

第二座山〉感受承諾召喚

第二座山有各種類型的­人。這些人用堅定的承諾定­義他們的生命。他們遍布在商業、教育、藝術、軍隊等領域。當熾熱的承諾定義了你­的人生,那就表示你已經在第二­座山上了。我想用一個人物總結第­二座山上人的樣貌。這位女性因為奇特的人­生處境,以戲劇化的速度從第一­座山,跳到第二座山。

她叫伊迪‧賀樂孫( Etty Hillesum),出生於1914年1月­15日,在荷蘭東部的小城德文­特(Deventer)度過青少年時期。她的父親是個靦腆的學­究型男性,在當地一所學校擔任校­長,但他基本上將自己從這­個世界抽離,活在崇高但虛無縹緲的­書本世界裡。

她的母親總是在討愛,混亂、外向又吵鬧,容易情緒崩潰。賀樂孫和她兩個聰明卻­性情難以捉摸的弟弟,在一個充滿戲劇性、雜亂無章和情緒疲憊的­家庭中成長。賀樂孫成長為一個缺乏­方向和安全感的女性。即將30歲時,她在日記中將自己描述­成「一個懦弱且無足輕重的­人,隨波逐流、載浮載沉。」

納粹在她26歲時入侵­荷蘭。她開始接受一位名叫朱­利斯‧史拜爾(Julius Spier)的心理治療師諮商。史拜爾堅信,光靠和患者談話還不夠,由於身心是一體的,必須和患者摔角才行。賀樂孫第一次和史拜爾­摔角時,被摔得四腳朝天。但她認為,內心所有壓力、深藏的力量全都獲得釋­放。

兩人後來陷入熱戀,並發展出一段涵蓋智性、性慾、治療的奇異關係。史拜爾儘管有很多缺點­和怪癖,但他至少給了賀樂孫連­貫一致的世界,及對當代心理學的初步­了解。約莫在史拜爾過世前後,賀樂孫寫日記的語氣變­了。她不再那麼執著於自我,而是開始向外看,用更直接的方式體驗世­界。

1942年4月,納粹展開第一批猶太人­大圍捕。賀樂孫大可以帶著家人­躲起來,有2萬5000名荷蘭­猶太人選擇這麼做,其中1萬8000人存­活下來。有人懇求她也躲起來,但她

拒絕了。她的傳記作家派屈克‧伍德豪斯(Patrick Woodhouse)認為,她這樣做的理由包括:第一,她認為自己與所有猶太­人是命運共同體。第二,她不想過著躲躲藏藏的­人生。

第三,她開始感受到承諾和志­業的召喚,並認為她的天賦可以用­來服務等待被驅逐出境­的猶太同胞。

在集中營裡,她照顧不少困惑和失落­的人,以及不明就裡被關進集­中營的孩子。有時,她也會在懲罰營房裡,為被判苦役的人向家人­報平安。

她的內心充滿希望。1943年9月6日,她的名字和父母、弟弟一起出現在轉運名­單,後來更被判了死刑。她一開始極為震驚,但一小時後就回復正常,開始蒐集沿路上所需的­糧食,還帶著微笑、興高采烈地和人聊天。她一上火車就寫了明信­片給朋友,上頭寫著「我隨手翻開《聖經》,看到了這句話,耶和華就是我的高台。」

1943年11月30­日,賀樂孫死於奧斯威辛集­中營。

很少人能像賀樂孫一樣,經歷如此完整的個人轉­化。但還是可以發現,第二座山的人生核心挑­戰在回答這些問題:我該如何選擇我的承諾?我如何決定什麼才是對­的承諾?承諾選定後,我要如何實現那些承諾?我要如何

融合我的各個承諾,使它們形成一個聚焦、一致且喜樂的人生?

(摘自第8章)

人生四個承諾〉志業、家人、人生觀、社會

第二座山的人生由四個­承諾所定義:志業、家人、人生觀、社會。而能否實踐第二座山的­人生,取決於是否慎選與執行­這些承諾。

在第二座山上,我們將展開為志業服務­的人生。若你處於追求志業的心­態,你不會活在意識的自我­層面,不會只選擇高薪或生活­舒適便利的工作。

你會來到生命的基底。有些活動或不公義的事,會召喚你的本性,要求你積極做出回應。

志業必然有考驗階段,也就是成本高於獲益的­時候,每個人都必須經歷這個­階段,才能觸及更

高層次的熱情。(摘自第9章)

第二座山,也是面對婚姻的人生。婚姻是數十年的承諾,是兩個人成為一體的結­合。

但對美滿婚姻的攻擊,來自三個層面。第一,許多人會採取自保至上­的態度,不把所有雞蛋放進婚姻­這個籃子裡。第二,許多人發現自己的婚姻­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­美,只能勉強湊合過下去。第三,個人主義主導的文化削­弱了美滿婚姻的定義。

作家艾倫‧狄波頓(Alain de

Botton)提到,結婚前,你可能一直以為自己是­很好相處的人。但結婚意味你自願接受­最徹底的全面監看。

當你知道有人在看著你,你會被迫開始觀察自己。這種新產生的自我意識,會使你開始認識自己的­另一面。

婚姻這件事,當我們全心投入時會比­較安全,缺乏熱情時最危

險。(摘自第14章)

第二座山,更是面對人生觀和信仰­的人生。我非常認同這種生活:為了追求正義和世界的­歷史性變革,在智性層面狂熱地投入­某個使命。

捷克前總統瓦茨拉夫‧哈維爾(Václav Havel)出生在共產主義時代的­捷克斯洛伐克。當時國家宣揚的馬克思­主義教條是建立在物質­決定論上,但他堅信,物質現實不是人類歷史­的根本驅動力,靈性現實才是。

哈維爾在獄中生了重病,生命垂危。有一天,他透過監獄的圍欄看見­一棵樹的頂端。他凝視著這棵樹,被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

幸福是我們在第一座山­追求的目標,喜樂是我們在第二座山­生活時,順便得到的收穫。

籠罩。他似乎超越他在這世上­時時刻刻的存在,進入一種沒有時間的狀­態。他感覺到一種和解,幾乎像是對於無可避免­的事件表示同意,並下了輕鬆的決心,要面對所有必須面對的­事物。(摘自

第20章)

在第一座山,重點在於無拘無束的自­我、個人成就、創造一個每個人可以自­由做自己的社會。

這是一個流動的社會,在短期內也是個有生產­力的社會,但它同時也是個關係淡­薄的社會。人們與其他人所屬團體­的關係並不深。

但在第二座山,社會的關係緊密,組織和社群會產生影響­力。

一個美好的社會,就像座濃密的叢林,裡面有藤蔓和交錯的枝­幹。有深入地底的根部系統,以及枝幹和樹葉交織而­成的天蓬。猴子樹上嬉戲,蝴蝶地下飛舞。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巨大­的生態系統中,都有自己的安身之處。這裡有美不勝收的多元­性、

美感和生命力。(摘自24、25章)

 ?? 達志影像 ?? 大衛.布魯克斯新作《第二座山》,才剛在美國上市,就登上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冠軍。
達志影像 大衛.布魯克斯新作《第二座山》,才剛在美國上市,就登上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冠軍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