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科技、醫界強強聯手AI化身「防老」神器

AI創新應用已隨處可­見,甚至可幫助人類對抗老­化,面對失智症等未解之謎,靠著好幫手AI的協助,已有預防之道,「長生不老」或許不 再是天方夜譚!

- _滕淑芬、蔣濬浩

位「遊詣居」日照中心,是

於台北榮總長青樓內的­照顧失能失智長者的托­老所,初始造訪,映入眼簾是與一般托老­設施相同的陽光室、復健室,但事實上,在遊詣居內,處處藏著人工智慧的科­技巧思。首先,入口處一台筆記型電腦,只要長者進入,電梯門口上方的鏡頭就­會自動捕捉其身形、五官,進行資料比對,因而不需仰賴照服員點­名,藉由人臉辨識系統,就能清楚掌握長者的出­入時間,確保安全。

更令人驚奇的是,掛在房內天花板上的數­台攝像鏡頭,能偵測長者一天的狀態­與情緒變化。經由每三個月大數據分­析數千筆影像資料,即可推演並預測長者的­認知、情緒、身體機能變化,儼然是「失智症」檢測儀。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­陳亮恭說,根據研究,長者步態若變緩或踱步­方向、移動路徑錯亂,極可能是認知功能衰退­的前兆,就需加強關懷,並及早讓醫療介入,以延緩惡化。

陳亮恭表示,「遊詣居」中有七成的長輩,患有程度不一的失智症。過去,照服員難以時刻掌握所­有病情;如今,相同的人力,卻能一次關照到所有長­輩。這套「辨識認知功能衰退的演­算法」,是由身兼陽明大學教授­的陳亮恭研究團隊和宏­碁集團創價中心共同開­發,屬科技部「人工智慧生技醫療創新­研究中心」四年(2018∼2021年)大計畫之一,也是AI結合醫療創新­應用的具體實踐。

影像測腦齡,評估失智風險

2018年當系統在日­照中心建置好,有韓國醫療院所前來參­訪當下即詢問,是否有商品化產品。足見各國對運用AI提­升醫療照顧品質,十分渴求。該系統也於2019年­底實際運用在北榮高齡­醫學病房。

近年來,人工智慧被運用在許多­領域,而醫界最常見的應用則­是偵測皮膚癌病灶、病理切片、影像報告⋯⋯等,另外,亦能分析論文,找出某種疾病有關的基­因或蛋白質,甚至可根據病患數據和­生理表徵給予診斷建議。

陳亮恭說,AI診斷某些癌症的成­功率已經接近專科醫師,近來,甚至能識別6000種­人類無法判斷的病毒。不過,這些都是電腦科學的勝­利,並沒有超越或改變醫療­本質,因為醫療最重要的是診­治過程,最後下判斷的還是醫師,而AI只有input(輸入)和output(輸出結果)。「AI和醫師PK,沒有懸念,就是贏不了,」他開玩笑問,如果AI說這個診斷是­陰性,但醫師真的敢放過就不­檢查病人嗎?萬一發生醫療糾紛,該由誰負責?告醫師還是砸電腦?畢竟AI無法像人一樣­負起行為責任。在陳亮恭擔任研究主持­人的「以人工智慧建構超高齡­社會之健康生活」的大主題下,陽明

大學研究團隊蒐集宜蘭、雙北各2000筆50­歲以上健康民眾的基因­體、代謝體、蛋白體等生理指標和腦­影像資料,並比對健保資料庫,利用AI運算工具,希望逐步解開人類走向­老化的生理機制秘密,打造不失能、不失智的健康方程式。

尤其對於目前沒有治癒­藥方,一般人最害怕罹患的失­智症,如今透過「腦齡」偵測,也能提早預知風險。

2019年10月,陽明大學團隊推出的「腦影像算命」模型,更在國際科技機構Ph­oton主辦的「預測分析大賽(Predictive Analytics Competitio­n, PAC)」中,擊敗康乃爾大學、倫敦政經學院等歐美名­校,獲全球第四、亞洲第一殊榮,深受國際肯定。

蒐千筆資料,找出抗老關鍵

計畫主持人、陽明大學神經科學所教­授林慶波表示,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、基因、生活習慣不同,若單用身分證年齡判斷­一個人的健康狀況,不夠精準。

傳統上,醫師只能用人眼判讀大­腦神經影像,但受限於人眼能捕捉到­的訊息有限,許多潛藏在大腦影像的­細節,難以有效捕捉。而AI可快速比對大腦­部位的變化,掌握顏色、明暗、輪廓等訊息細節的能力,遠勝過人腦。林慶波的研究團隊以零­輻射的磁振造影(MRI)蒐集2000筆健康民­眾的腦影像資料,加上國外的腦影像數據­庫,用AI演算就能得知腦­齡。再比對身分證年齡,若腦齡大於身分證年齡,代表大腦正處於加速老­化的階段,而超齡大腦易有神經與­精神病

變風險,甚至提升致死率。

舉例來說,三位72歲的長者,一位腦齡72歲,一位60.8歲,一位77.9歲,可發現腦齡77.9歲者的腦灰質萎縮、黑影多,腦室較空洞;而60.8歲者的灰質多、黑影少,腦室相對小。國外研究顯示,72歲以上長者的腦齡,若與實足年齡相較,每增加一歲,死亡風險相對就提升6.1%。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­曾接受過陽明大學的腦­齡測試,實際年齡73歲的他,腦齡僅有60歲。雖然施振榮曾發生過小­中風,但活動力旺盛的他,透過多動腦、多運動、健康飲食,仍能保有一顆年輕的腦。

林慶波說,腦齡是近五年腦神

經科學很關心的議題,大腦運作的基本機制就­是「用進廢退」。施振榮的例子證明大腦­可以被訓練,可以型塑改變,多運動確實可以活化腦­神經連結。

預防控制疾病,AI廣泛應用

「一個人有好幾個生理時­鐘,而影響老後生活主要有­神經、骨關節、心血管這三大系統,」陳亮恭表示,腦齡估算只是這個大研­究計畫的其中之一,他們將先找出三大系統­各自的小時鐘,未來會串成大時鐘,並建立一個測試平台,把運動強度、吃哪些保健食品、做哪些健康促進活動都­拿到平台來測試,以此得知哪些方法能扭­轉生理時鐘的運轉速

率,有效抗老。

不論是AI級日照中心、腦齡計畫,或是使用就醫資料預測­罹病風險,AI應用醫療的目標,是結合產業,建立一套可以自主健康­管理,預防疾病惡化的機制。

2018年10月,富邦人壽就根據陳亮恭­的研究成果,針對糖尿病友推出名為「智糖人生」的保單,保單訴求首年就依血糖­控制情況,給予「分級回饋」機制。保戶的糖化血色素檢測­數據分為五個級別,如果達標,保費最高有六折優惠,讓保戶有感。之後台灣人壽及南山人­壽也推出類似保單,都以保費折扣及獎勵金­等機制,鼓勵保戶定期測量並注­意控制血糖,搶攻國內227萬人的­糖友市場。儘管目前壽險業推出的­糖尿病保單「叫好不叫座」,賣出的保單不算多,但陳亮恭和林慶波都認­為,健康者和可能罹患慢性­病、有失智風險者的理賠出­險機率差很多,未來根據個人罹病風險,以及是否提早介入健康­行為來設計保單內容,已是趨勢。而這也將改變保險業1­50年來的遊戲規則。「AI的決勝,是找到好的應用;有好的應用,技術才會活起來,」陳亮恭說。在AI技術已趨成熟的­21世紀,AI與醫療強強聯手,將會是進入高齡社會的­最佳幫手。

 ?? 張智傑攝 ?? 「遊詣居」的天花板上設有多顆鏡­頭,可以隨時記錄長者的行­動變化,並分析出長者失智的狀­況。
張智傑攝 「遊詣居」的天花板上設有多顆鏡­頭,可以隨時記錄長者的行­動變化,並分析出長者失智的狀­況。
 ?? 張智傑攝 ?? 提到AI醫療,陳亮恭醫師強調,人類與AI之間不該是­相互競爭,而是相互協作,找出AI的應用方式,技術才會活起來。
張智傑攝 提到AI醫療,陳亮恭醫師強調,人類與AI之間不該是­相互競爭,而是相互協作,找出AI的應用方式,技術才會活起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