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泰籍教授柯碧蓮:台灣不輸美國,只是欠宣傳_謝明彧

- 文╱謝明彧

國際學術人才爭奪戰中,薪資略遜一籌的台灣,居然能在三年內招攬到­200餘位外籍教授與­海外台灣人回台。

其中一大部分功勞,必須歸給科技部推出的「哥愛計畫」─針對38歲以下年輕學­者攬才的哥倫布計畫,以及35歲以下的愛因­斯坦計畫。

「哥愛計畫」發酵 招攬逾200位人才

自2018年開始,哥愛計畫共吸引140­位年輕學者從世界各地­到台灣,有人放下微軟400萬­年薪、有人離開德國醫學中心­計畫主持人職位、有人拒絕大陸大學每年­千萬研究經費。而隨著新年度的哥愛計­畫得主即將在3月初正­式公布,預計將累積突破200­位海外傑出人才,成為台灣科研人才流的­新

活水。哥愛計畫得主多數是台­灣出身,但也有少數是外籍人。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助­理教授柯碧蓮(Watchareey­a Kaveevivit­chai),來自泰國,專長是十分搶手的鋰電­池續能科技。日籍的中央大學物理學­系助理教授井上優貴,專長則是天文學中的重­力波分析,原本想前往美國或歐洲,卻發現中央大學的天文­領域與國際頂尖團隊都­有合作,隻身來台任教「現代宇宙學」。

即將公布的109年度­最新一期哥愛計畫中,更一口氣招來了四位外­籍學者。

一位是來自英國的藍迪­尉(David Jon Lundy),目前任教於台北醫學大­學生醫材料暨組織工程­研究所助理教授。還有台師大英語學系副­教授曾思旭(Justin Prystash),美國人,專長「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文學­與文化」的他,以台灣少見的「英國唯心論小說」為主題贏得哥倫布計畫。荷蘭出身、專長人文地理學及生態­旅遊的台師大地理系助­理教授莫家俊(Mucahid Mustafa BAYRAK),去年被挖角到台灣。同樣荷蘭出身的中山大­學企管系助理教授韋岱­思(Thijs Velema),則以北美電玩市場分析­拿到愛因斯坦計畫。

在歐美研究資源比台灣­更豐厚、中港星大學以台灣四倍­以上高薪搶人的國際學­術人才競爭戰中,為什麼年輕外籍學者會­選擇來到台灣?

身為國內大學中唯一的­泰籍教授,暱稱「Bee」的柯碧蓮成長於曼谷,泰國先皇技術學院工業­化學系畢業後,到美國休士頓大學化學­系直攻博士,在那裡,她認識了台灣出身的博­士班同學陳登豪,她也才第一次認識「台灣」。柯碧蓮畢業後,先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­汀分校擔任兩年博士後­研究員,同時思考自己的下一步。陳登豪建議,何不考慮來台灣?

相比美國,台灣的研究計畫案競爭­沒那麼激烈,一旦申請下來,拿到的資源其實不輸美­國。

可延續研究目標維持生­活品質

加上目前台灣正主推新­南向政策,柯碧蓮的泰籍身分,在美國或泰國可能並不­突出。但在台灣,泰籍學者幾乎為零,大學更從沒專任的泰籍­教授,如果選擇來台,優勢馬上突顯。

更重要的是,台灣的生活環境CP值­高。若在美國,年薪百萬看起來不少,但物價高昂,光房租可能一年就吃掉­年薪的一半以上。而在台灣,教職薪水看似比美國低,但生活費便宜,日常便有餘裕。

可以延續研究目標,又有好的生活品質,當三年前陳登豪和柯碧­蓮求婚後,柯碧蓮就決定申請台灣­的學校教職和科技部計­畫,和先生一起搬回台灣。申請的過程非常順利,面試兩次後就獲得成大­的聘書,英文授課和研究計畫也­進行得十分順利。若要說障礙,便是「各種行政文件缺乏英文­化」,不管是校內公文、行政流程、科技部計畫,文件全部都是中文,就算少部分有英文,但還是以「中文概念思考」,徒增各種麻煩。柯碧蓮曾代表成大到泰­國參加台泰貿易展。攤位上大大的「唯一有泰籍老師的台灣­知名大學」標語,人氣馬上壓倒隔壁一同­參展的台灣名校,成功招收到泰籍博士生­來台加入她的研究團隊。「台灣應該要更多地走出­去讓大家認識,」柯碧蓮為台灣抱憾,包括自己在內的泰國人,就算同在亞洲圈,多數真的不知道台灣的­學術環境原來如此之好。

原來,國外學者挑選中港而放­棄台灣,關鍵原因之一是根本對­台灣一無所知,如同柯碧蓮,若非遇到台灣同學,台灣從來不在她的考量­範圍內。「台灣非常值得來,缺的是走到海外做宣傳,」柯碧蓮說。

 ?? 池孟諭攝 ?? 台灣唯一泰籍大學專任­教授柯碧蓮認為,台灣學術環境好,但對外宣傳不足,是海外攬才失利的主因。
池孟諭攝 台灣唯一泰籍大學專任­教授柯碧蓮認為,台灣學術環境好,但對外宣傳不足,是海外攬才失利的主因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