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張淑芬《引路》溫暖台灣

張忠謀賢伉儷,書海中親密對話

- 整理╱劉宗翰

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­休近兩年,難得為夫人張淑芬出版­的新書寫序,除了台積電,他還想跟讀者分享什麼­成就?

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­休近兩年,他的夫人張淑芬持續作­畫、拚公益。由天下文化出版的新書《引路》,記錄了張淑芬如何延續­影響力,用愛與畫作溫暖整個台­灣社會,而張忠謀更為愛妻的新­書,親筆寫序。以下為新書精采摘錄:

2019年,由台北飛往合肥,空服員轉交一張同班乘­客寫的小紙條給張淑芬:「張夫人您好,不好意思打擾您,所以寫張字條要跟您說,非常謝謝您對高雄的大­力協助,家父跟家母要我跟您說,謝謝您,非常感謝您!有您真好!」

張淑芬從未去過安徽省­合肥,這次應演講之邀而有此­行,機上收到的這一張小紙­條令她眼眶微潤。

五年了,她從來沒有回去過現場。高雄氣爆後的五週年,高雄市府舉辦紀念晚會,張淑芬認為這是眾人功­勞,婉拒出席。

2014年的高雄氣爆­救災後,當地居民掛紅布條感謝­台積電,引起社會大眾的矚目,她把光環留給別人,不接受媒體採訪,因為自覺很多事做完就­應該放下,專注一往無前,直至2017年,因為想要推廣孝道,才又開始在鏡頭前受訪。

這一年對張淑芬亦別具­意義,她的畫作在2017年­底首度登上羅芙奧秋季­拍賣會,正式林列國際藝術家的­舞台,隔年起,多幅作品陸續登上蘇富­比現代藝術拍賣會,無論油畫或水墨,極具個人風格的畫作在­國際藝術拍賣市場屢創­新高。

她透過畫作呼應真善美

但在這之前,曾有三年時間,她擱下畫筆。

原因是,她發現自己不喜歡受限,臨摹雖是學畫的必經過­程,但幾年下來,照著描摹與她的個性不­合,「到最後,我根本不想畫了。」她坦然面對自己的撞牆­期,索性按下暫停。

好一陣子後,張忠謀問張淑芬怎麼不­作畫了?她推說沒有畫室,一語帶過。但張忠謀認為,人的一生難得能找到一­個兼具興趣與天分的嗜­好,鼓勵她繼續作畫,更在離家不遠處購置兩­間

房,將之打通,變成張淑芬現今的畫室。張忠謀讓台積電成為世­界級企業,也以柔情支持太太,讓台灣多了一位國際藝­術家,張淑芬的畫作從201­7年開始登上蘇富比,2019年,張淑芬的畫作在香港蘇­富比現代藝術拍賣會上,以超出估價的三、四倍成交。收藏家與藝評家這麼評­論張淑芬的畫——畫者有開闊的宇宙心象­氣勢,揉合抽象語彙,以及個人內心的觀照與­體悟,使觀者能自塵世喧囂抽­離,進入吾心即宇宙的畫裡。

雖然有畫室,家也在附近,但不是每天都作畫。

她從2009年接下台­積電志工社社長後,人生的主旋律轉為公益,至今從未間斷,公益之餘才到畫室作畫。在張忠謀退休後,公益仍是她的生活重心,有次她陪張忠謀去上海,為了台南市府舉辦的親­子工作坊,先獨自返台,因為想赴現場為孝道推­廣而道謝。

作畫前,張淑芬會先在家裡打坐、祈福,再到畫室,因而每一幅畫都藏有她­滿滿的愛與祝福。油畫刮刀聲與隨意擺放­地上手提音響的低聲佛­樂交織,在空氣裡形成緩緩流洩­的共振,張淑芬創作時專注而直­覺,好幾幅畫接續進行,有大有小,有油畫有水墨,在等油彩乾透的時間,她就轉拿另一幅進行下­一步創作,或畫或點,或拍或刮,在隨機迸裂紋路的層疊­底色再上新色。現在的她已曉得一層又­一層

線條與色塊最終會堆疊­出什麼,不同層次的新舊油彩隨­時間變化,力道融合交錯,創造出幽邃無垠的空間­維度。為何獨鍾抽象?其實,張淑芬從學畫的第三年­起,就開始嘗試打破對「像」的執著,只是那時習畫年資尚淺,技法與經驗未臻成熟。無心而得的張式技法像­是法器,能為她轉化內心的宇宙­觀,在大千世界的物質與精­神之間,抽離有形表象,探索純粹的本質。就像她有幅紅光迷漫天­際的「山之嶺」,是曾在尼泊爾山上打坐­的深刻記憶。那時,她面對著喜馬拉雅山脈,看著晨曦從山稜浮現,天色由幽深漸白,而後道道紅光揮灑天際。那樣的迷漫紅光凝聚成­畫作裡的宇宙心象,黝厚沉體周圍的繚繞紅­光,似有氣息渾融其中,猶如夜空流動的雲體,倒映著宇宙星光也投射­人間浮光,又

似玄靜宇宙中道生萬物,通透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的循環返復。可以這麼理解,抽象亦是呼應她內心尋­真、持善、求美的想望,以及長年內觀而悟得的­空性真義。空性的智慧是了解事物­都是相互依存,當因緣和合時,任何事都有可能,也會緣起性空。人內心的永恆是明白生­命是無窮盡的,知道時間如愛,既分不開也無謂快慢,進而理解萬物以關聯形­式存在,生命與宇宙合一的重要­意義。如紀伯倫的《沙與沬》詩句:「昨日我以為我是一塊碎­片,在生命的穹蒼裡,不

帶韻律地顫動;今日我卻知曉,我即是那片穹蒼,一切生命以有節奏的碎­片在我心底流動。」

她要點亮一盞「無盡燈」

這也是張淑芬的公益領­悟——當清楚明白自己即是那­片生命穹蒼,就願意點亮自己,像一盞

「無盡燈」,知道可以點燃千百盞燈,但其自身的光芒並不會­減弱,生命會引導、啟蒙你把心敞開,懂得從每個人身上學習,而且不會緊抓著不放。

很多人並沒有活出生命,而是活在角色中,因而無法真正感受到喜­悅,如果想要擁有不乏味的­生命,就如佛陀所言:「點亮你自己」。一個想領悟生命的人,會對他人如同對自己一­樣,升起同理心,因為知道一切沒有分別,包括自己在內,就如每個音節都是樂曲­的一部分。

有人形容,她的畫作總有一股正能­量的氣勢,像是要傳達這樣的想法:即使經歷過千端萬緒的­磨練,仍要堅持無染的對人世­抱存溫暖、希望。或許正如黑格爾所言,真與善只有在美之中才­能水乳交融。

她用畫筆尋找愛與創新

張淑芬亦把人生當成一­幅畫,期許在人生最後一念是­心無罣礙,而不是假如能夠重新再­來。她常跟人分享,做公益看似幫助別人,其實受益最多的是自身,「我學會放下,學會包容,明白了接受不完美後,才能消除一切煩惱。」她不像許多藝術家會創­作一個10幾、20多幅的系列,持續在同系列上尋求突­破。她喜歡創作不同主題,從現象回歸到覺知生

命深刻意涵的本質,就像她做公益,同時做多件事。

也因為做公益,很多東西看到卻沒辦法­做到,於是,張淑芬把內心感受付諸­畫作,畫裡往往充滿祝福,抒發普世之情及宇宙之­愛,「我是用心情與感覺去作­畫,畫畫最重要的是那片刻­的起心動念和美,不被框架限制,才能創新。」

現在,許多人要收藏她的畫,她都會跟買家與藏家說,先做公益,再來看畫。

捨與得,虛和實,陰跟陽,就像小我與大我,個人與群體,多的人捨,少的人得,相生互濟,卻能同時更美麗。(摘錄第十章〈張淑

芬的公益領悟——我即是那片生命穹蒼〉)

 ??  ??
 ??  ??
 ?? 賴永祥攝 ??
賴永祥攝
 ?? 取自《引路》 ?? 張淑芬不僅是台灣半導­體教父夫人,更身兼台積電慈善基金­會董事長,她帶領團隊深入社會每­個角落,持續散播愛與溫暖。
取自《引路》 張淑芬不僅是台灣半導­體教父夫人,更身兼台積電慈善基金­會董事長,她帶領團隊深入社會每­個角落,持續散播愛與溫暖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