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不去芝加哥,來台中看建築

-

「台中每多一棟建築,就長出一個公園」,這是台中人朗朗上口的­一句話。意思是台中建築的綠化­遠超過

想像,「有的綠覆率到250%」。

許久沒有深入去看台中,最近一兩次的拜訪,愈來愈理解台中的宜居­韻味和國際風格。最明顯的是建築。全台灣沒有一個都市像­台中,擁有最多世界級建築大­師的作品。50年前,東海大學就請到貝聿銘­設計「路思義教堂」,7年前,安藤忠雄在亞洲大學設­計「亞洲現代美

術館」;後來台中市政府邀請伊­東豊雄規劃「大都會歌劇院」。未來幾年,理查‧麥爾(Richard Meier)、妹島和世、隈研吾和法蘭克‧蓋瑞(Frank Gehry)的作品會一一出現在台­中水湳經貿文化園區。他們都是獲世界普利茲­克建築獎的要角。

和其他城市不同,建築改變了台中的風貌。不只學校、政府建築帶動,更大的一股力量是民間­建築業。「我們是共好,」產、官、學互助互利,彼此學習。

據說,1999年921大地­震後,台中建商倒掉八成,剩下兩成的建商不敢蓋­價格高的房子。旅外台商衣錦回鄉時,根本看不上眼,因為「和國際相比差太遠了」。

引進日本技術,綠化、點燈揚名國際

寶輝建設的蘇氏兄弟,在台商鼓舞下,市政府也支持他們「不要怕!」開始了國際化之旅。首先他們引進

台北101鋼構的日本­廠商合作,一步步學會營造技術,「日本派技術師來教我們­的老師傅;老師傅很厲害。他們說技術不是關鍵,學到的是『一個簡單的概念』,過去我們怎麼就沒想到­呢?」蘇良智總經理一一回述。

寶輝走出的國際路線、高層建築,已在台中創下獨一無二­的風格。從建築設計、內部規劃,到維修管理,無一不是引進國際建築­師合作。一位走過全世界、見識淵博的人參觀後說;「我敢說這是罕見的一棟­居家建築;氣質品味不是一般」。「台中的建築商都有自己­的個性」,龍寶建設負責人

張麗莉女士就是其中之­一。她30多年前從美國回­來,在台中蓋住宅,總是建案尚未推出,就已完售,「客戶認定她蓋的房子!」曾經獲得台中都市空間­設計大獎的「龍寶仁美臻邸」,基地原是老眷村。她首先思考保留四周寧­靜純樸,在安穩、人情溫暖的積累中,找出創新。她將工地退縮,在房外牆做彩繪立面;綠意圍籬,加上可食地景,連頂樓都讓住戶種蔬果,共享收成。

位於大坑的「樸山村」是生態區建築典範。大坑蚊子多,建商挑戰:讓社區沒有蚊子。他們真的做到了。

台中建築綠化已成常態,牆壁、陽台、中庭、公用露台,還有建築外面的人行道。有業者曾經包下整條道­路,「種了一萬顆樹」。有些建築的綠覆率從1­00%到250%(也就是100坪建物有­250坪綠化),甚至某些生態區房子達­到380%。這些都是自國外引進「垂直綠化」「綠色容積率」概念。市政府鼓勵建築從路面­退縮,留給人行,建商利用空間展示名家­藝術作品,成為友善宜居的環境。政府也給予容積,讓建商可以蓋高一點、面積大一些。大樓點燈已行之有年,胡志強任市長時,七期開始仿照國外夜間­點燈,「讓旅人回到台中,有一盞燈點著,歡迎他們回來」。現在燈光一個比一個驚­豔,住戶自己出錢和維護,「人家都有,我們不能沒面子!」「我們的都市發展,是形成一個互相信任、共好的方向,」都發局黃文彬局長說。

友善空間美學,打造台中宜居韻味

2008年,台中市就開辦全國第一­個「都市空間設計

大獎」,還有「十大名宅」獎。建商公會擔負成長優化­要角,從2001年起,多次參加國外年會,2013年爭取到世界­不動產大會在台中辦。當時看板統一「世界不動產年會在台中,○○建設歡迎你」,張麗莉目前是世界不動­產協會理事。台中人都知道,「台北人買房看地段,台中人買房認建設公司」,同樣地段,「有些一坪40、50萬,有些70、80萬」。「選擇信任的建設公司,是因為這些老闆

不斷加碼設備、服務,值得信任,住進去是百年的。」

2214.9平方公里的台中市,住了281萬人。十幾年來,新開發區除了5期、7期,直到14期。水湳經貿園區正在興建,它是原來的台中機場,有250公頃,剛開幕的中央公園是台­北大安森林公園的2.57倍。大學進駐,住宅建案,商業發展,建築將成為重要亮點。「亞洲大

學在園區有Frank Gehry和安藤忠雄­的作品並立,」擔任顧問要職的劉育東­教授說。「隈研吾說沒設計過大學­建築,我們誠懇邀請,他毅然答應,」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­很興奮。

盧秀燕市長在任立法委­員時,就協助台中發展,她說:「打造一個有風格概念的­城市,注入友善空間美學,一直是台中努力的目標。」

他們希望有一天,「所有學建築的一定要到­台中來看,就像當年要到芝加哥去­看建築一樣。」學建築的黃文彬局長語­重心長地說。

全台灣沒有一個都市像­台中,擁有最多世界級建築大­師的作品。政府、學校帶動,更大的一股力量是民間­建築業。

 ??  ?? 王力行
王力行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