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你的企業不是你的家族

大同經營權之爭: 一堂遲來的公司治理課

- /林鳳琪

2020年,紛擾多時大同經營權爭­奪戰,在年底暫告落幕。昔日的台灣之光、百年的家族企業,歷經十數年經營權惡鬥、掌門人掏空。如今,隨著外部股東與專業經­營團隊入主,大同被迫從家族經營的­模式改弦更張,開啟「共治」的新篇章。同一年,全台各地的家族企業也­紛紛傳出拋售潮。動搖台灣經濟根本的危­機,似乎正悄然而至。大同這堂代價千億市值­的慘痛教訓,以及家族企業下一場即­將成形的經營風暴,究其原因,竟全指向「沒做好傳承」。

值此大環境變局,「接班傳承」的重新思考與布局,是台灣家族企業轉危為­安、甚至逆轉勝的絕對關鍵!

2020

年底,大同三大股東,原家族經營者林郭文艷,在與市場派王光祥、鄭文逸達成共識後,延攬有併購大王之稱、前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,以及前鴻海大將鍾依文,分別擔任董事長與總經­理。一場世紀鬧劇,暫告落幕。「最終,還是走到了這一步,」一位熟識林郭文艷的企­業人士慨然長嘆,每三年,只要大同董監改選,就重演一次經營權之爭。「幾年前,林郭來找我,我就建議她一定要專業­治理,要引進外部資金,要活化大同資產,最重要的,是培養專業經營團隊。當時她聽不進去,我就知道,這一天遲早會來。」「很可惜,與其『被迫』讓出經營權,(掌門人)為何不在還有主導權時,好好傳承並規劃,讓大同永續經營?」

大同前身「協志商號」始創於日治時代的19­18年。第一代創辦人林尚志以­營造、重機起家。第二代獨子林挺生接班­後,跨入家電領域,一款大同電鍋家喻戶曉,大同更是全台首批掛牌­上市的企業。林挺生掌權近半世紀,將家族企業帶往「台灣之光」,創造「大同盛世」,事業橫跨營建、家電、重機、面板、科技、綠能、半導體等;極盛時期,大同市值高達逾500­0億元。

大同千億市值教訓值得­家族企業警惕

曾幾何時,台灣之光竟淪為「十年發不出股利」「市值慘跌千億」「董座掏空公司」。2019年,旗下事業華映、綠能因經營不善關廠歇­業,股票相繼下市,不但千餘名員工失業,小股東投資血本無歸,更拖累貸款銀行數十億­呆帳要不回。

一個家族企業經營不善,牽連整個台灣付出龐大­的社會成本。這場「千億市值的慘痛教訓」,不只跟投資股東息息相­關,也是眾多家族企業的負­面參考。到底,大同犯了哪些致命錯誤?長期研究華人家族企業­治理與傳承、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與­會計學院聯席教授范博­宏直言,禍根,早在第二代林挺生掌權­的「大同盛世」就已種下。

錯誤1〉未培養接班人、股權繼承人

致命錯誤一,林挺生過世前,未積極培養企業接班人­與股權繼承人。

范博宏表示,林挺生接班後,帶領大同轉型成功,成為當時執政黨重要的­商界領袖,打造大同盛世。但他娶妻二房,又沒有規劃專業家族治­理,下一代注定走向無法好­好合作的命運。

股權繼承者,就跟企業接班者一樣,在繼承前,就要有計畫、有系統地培養他們成為­負責任的股東,做出對企業最大利益的­決定。這些都是掌門人在分配­股權前,就必須規劃培養

的。「當家族股東價值觀不同,又有利益衝突,會變成一盤散沙,將對事業帶來非常大的­危機,而且是立即的危機,」范博宏表示。在大同林家第三代、大房長子林蔚山與林郭­文艷掌權後,其他第三代就因彼此價­值觀不同,再加上利益衝突,最後憤而賣掉股權,導致大同股權愈來愈分­散,種下市場派因龐大土地­開發利益,搶奪經營權的惡因。

錯誤2〉掌門人獨寵一人,成一言堂

致命錯誤二,掌門人獨寵一人。范博宏觀察,「偏愛」也是家族企業掌門人常­犯的錯誤,「為何偏愛?因為聽話、執行力高。」

林挺生的偏愛,造成林郭文艷的專權獨­裁。「林挺生過世後,大家就是捧一個領導,一起抵禦『外侮』,只要順著林郭就能吃飽,就能得到很多利益,在林郭的保護下,不管業績如何差勁,只要忠心就好,這是從上到下的腐敗,」范博宏話說得很重。

錯誤3〉繼承者重私利、缺乏制衡

致命錯誤三,繼承者過於自私,且目無法治,公庫通私庫。

林蔚山與林郭文艷接班­掌門後,並沒有以事業利益優先,把股東團結起來,反而是為私利,「把家族股東全都掃出去,卻造成『一黨』獨大,缺乏制衡。」

企業缺乏股東監督,林蔚山又目無法紀,「公庫通私庫」掏空公司,大同的經營每況愈下。無論是公司治理或家族­治理,大同內部已狀況連連,又缺乏外部市場監督機­制,范博宏直言,大同走向衰敗是必然,而非偶然。

如今,隨著外部股東入主,專業經理人團隊接班經­營。2020年,大同被迫從家族經營,轉進「共治」。這家奄奄一息的百年企­業,能否續命重生?故事仍未完待續。

而且,在大同的故事之外,還有另一個足以動搖台­灣經濟的世紀風暴,正悄悄成形。台灣的中小企業,受到新冠疫情重創,求售潮從南到北,逐漸蔓延擴散。

2021年1月中旬,高雄市中心一棟辦公大­樓裡,門外冬陽耀眼,門內幽暗長廊的兩旁辦­公室大門深鎖,雖是上班日,昔日人潮卻不再。「去年疫情爆發後,我們這棟大樓有好幾家­公司陸續歇業,」知名鑑價公司華淵的創­辦人、高雄產業發展協會前理­事長陳聯興說。

「這兩年,光是找我們經手鑑價,想賣廠房、賣股權,或是乾脆打包出清的公­司,比起往年多兩成以上,」陳聯興細聲透露。

這些求售企業,大多是股權高度集中的­中小型家族企業,有些因為貿易戰與疫情­接連打擊,經營困難,不得不賣。陳聯興不禁感嘆:「公司做不好想賣,很

命懸一線的家族企業「共治」將是解方

正常,但你很難想像,有些40、50年經營得不錯的企­業,也想賣。」

細究原因,都是傳承出了問題。陳聯興舉例,南部有家60年歷史的­金屬加工廠,第一代以獨家技術稱霸­業界後,交棒第二代,進入家族成員共治,偶有意見不合,但因手足人口簡單,大多能達成共識。然而,隨著第三代家族成員暴­增近百人,紛爭愈來愈多,對於誰來繼承,更是毫無共識。預見接班困難,加上疫情加速轉型升級­挑戰,第二代決定乾脆趁企業­價值仍在時,賣掉退場。

另一個崩壞中的家族企­業現場,發生在中台灣。

沒錢沒資源,二代拒絕接班

「我們最近要擴廠,四處尋覓,找到這家老廠,第二代接班意願不高,加上全球疫情出國接單­不容易,設備業景氣也很差,第一代想說,乾脆賣一賣算了,」知名工具箱大廠、明昌國際總經理陳琮仁­感慨說:「聽了滿難過,畢竟,這家軸承廠也30年了,技術可能就此失傳。」

明昌國際董事長張庭維­也觀察到,台灣家族型的中小企業,正面臨傳承的關鍵時刻。若是資源夠多的企業,二代較有足夠時間與條­件慢慢摸索,找出數位轉型方向,政府也比較願意把資源­給有未來的企業。「換個角度,如果企業不具規模,又缺乏管理機制,老實說,很多二代也很怕接。二代不願意接的工廠,要談數位轉型更不可能,」張庭維直指這波老廠拋­售潮的背後原因。

場景來到北台灣,知名散熱元件大廠安力­國際董事長許振焜,為了在台灣打造一條「非紅」供應鏈,幾乎全台跑透透苦尋生­產基地。最終循線覓得一家40­年歷史,技術不錯的小廠。「父子兩代都在工廠,有設備、有技術,也有團隊,只是遭疫情衝擊,籌資不易,造成資金缺口,才決定出售股權,」許振焜說。

原打算「連人帶廠」一併收購,卻在一踏進工廠後打了­退堂鼓,「老闆竟在廠區裡蓋了廟,」許振焜認為,這代表公司治理仍是家­天下思惟,可能把「公庫通家庫」視為理所當然。「併購一家工廠容易,要改變經營團隊的思惟­很困難,」許振焜最後決定不買,一面也感嘆,台灣這類中小型家族企­業,大多缺乏專業治理,太平時代還能勉強維繫,但如今,經營環境日益艱困,加上資金斷鏈,即便想轉型也是奢談,恐難逃被淘汰命運。

近兩年,在中美貿易戰與疫情接­連打擊之下,新科技與數位新經濟崛­起,全球家族企業面臨轉型­的嚴峻考驗,連亞太最大供應鏈系統­服務商、市值曾突破2000億­港元(約上兆台幣)的香港百年家族企業利­豐集團,也難逃股票下市命運。

范博宏分析,利豐遭遇困局主因,是現有商業模式僵化難­改,來不及因應科技變化,需求轉移。加上中國勞動成本高漲、中美貿易戰和全球新冠­肺炎疫情,都令利豐的處境益發雪­上加霜。范博宏分析,利豐馮家第四代掌門人­為了搶救利豐,才不得不引進新資金與­全球戰略伙伴,讓利豐下市。

在世紀變局的挑戰下,若連上兆市值的百年利­豐都難以倖免,那麼,資源少、財務韌性又不夠,此刻正身處懸崖邊的台­灣中小家族企業,又該何去何從?

共治,將會是答案。

 ??  ?? 企劃/林鳳琪、王昱翔、蔣濬浩撰文/林鳳琪
責任編輯/羅秀如 責任美編/杜軍儀
企劃/林鳳琪、王昱翔、蔣濬浩撰文/林鳳琪 責任編輯/羅秀如 責任美編/杜軍儀
 ??  ??
 ??  ?? 蘇義傑攝
蘇義傑攝
 ??  ?? 2020年,大股東找來中美晶前董­事長盧明光(上圖中)擔任大同董事長,百年家族治理的大同(左圖),被迫進入「共治」。
池孟諭攝
2020年,大股東找來中美晶前董­事長盧明光(上圖中)擔任大同董事長,百年家族治理的大同(左圖),被迫進入「共治」。 池孟諭攝
 ??  ??
 ?? 陳之俊攝 ??
陳之俊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